2024“汉教英雄会”华北区交流团队(学生组)精彩亮相
2024-11-21信息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4“汉教英雄会”华北区交流团队
(学生组)精彩亮相
近日,由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2024“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交流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本届“汉教英雄会”以“标准引领,创新驱动”为主题,设教师和学生两个组别,分东北、华北、华东、西南、西北、中南六个区域开展交流。华北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交流活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共吸引了来自24所高校的31支团队的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团队12支,学生团队19支。
北京大学
汉国教,三人行!
指导教师:蔡云凌
团队成员:朴祉玧(韩国)、谢文达(越南)、朱依喆
团队介绍:
北京大学学生团队成员是来自韩国、越南和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包括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秉承兼容并包、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我们致力于展现中文教学新风采。依托团队成员的多元文化背景,基于丰富的中文教学实践经验,我们精心设计了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中文课堂,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高效掌握语言知识,同时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北京理工大学
用心感受中国,流畅表达心声
指导教师:刘红原
团队成员:黄欣佳、吴昊哲、张氏慧英(越南)
团队介绍: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团队由两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中国学生和一名留学生组成,刘红原老师担任指导教师。课程以来华留学生用中文讲述在中国的经历为主题,打造基于真实情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口语课程,引导学习者互相交流他们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以提高中文交际能力,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课程设计遵循POA教学理念,以引导学生的口语输出为导向,采用多种数字化教学工具,创新性融入AI,实现多元评价。团队希望在本次活动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加强对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北京体育大学
太极融心,文化传远
指导教师:匡昕
团队成员:冯焰、王西湖、吉娜(巴基斯坦)
团队介绍:
我们团队来自北京体育大学,汇聚了体育教育武术方向硕士生、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和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生,形成了多元化的“双师”型团队。在深耕“中文+体育”融合教学的匡昕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运用“体演文化教学法”精心设计了一堂武术文化课。课程结合传统武术实践与现代教育理念,立足国际视野,以开放的中国胸怀和专业的教学姿态,设计情境体验、互动交流、文化融合等教学环节,引导中文学习者感受太极招式精髓,感悟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理解武术背后的哲理,在强身心、健体魄中实现武术与中文教育架桥梁、传文化、促交流的使命担当。
北京外国语大学
拥抱挑战,超越自我
指导教师:刘芳芳
团队成员:阮氏碧玉(越南)、武氏姓(越南)、阮声唯(越南)
团队介绍:
我们是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留学生团队。在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团队有机会在本次“汉教英雄会”舞台上一展风采。“汉教英雄会”不仅是一个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魅力的平台,更是激发思想火花、互相学习、互相成长的宝贵机会。我们希望能通过本次交流开阔视野、提高自我、展现精神、增进友谊!
本次教学展示的主题为中国国情文化课——“漫谈茶文化”。教学设计采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解“茶文化”这一典型的文化符号,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北京邮电大学
字绘魅力华夏,邮传文化底蕴
指导教师:宋擎擎
团队成员:焦艳凤、董明月、万琼丽(马达加斯加)
团队介绍:
我们是来自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三名硕士研究生。我们本次的教学主题是“留学生汉字课第一课”。汉字是中文学习和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高效、有趣地开展汉字课堂教学,是值得探索和讨论的话题。我们的理念是语文并进,汉字教学与拼音、口语并行;汉字的认知、书写并行;文”、“化”共融,在系统性的汉字教学中展示汉字的文化发展历程和中国文化精神内涵。能够参加此次汉教英雄会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活动更多地积累中文知识,磨炼教学技能,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在竞争中实现进步。
北京语言大学
语通中外,讲述大美中国故事
言创未来,争当风云汉教英雄
指导教师:莫丹
团队成员:范云捷(马达加斯加)、马雨鑫、欧阳家慧
团队介绍:
团队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莫丹副教授指导,三位中外成员均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成员曾在中文联盟、北语、美国Wake Forest University、普北班中担任中文教师或助教。马达加斯加成员曾获“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非洲组冠军等。
本次提交的教学视频为面向高级水平中文学习者的《理解当代中国》课程。课程以培养知华友华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学习伊本·白图泰和纳赛尔穿越古今、四海联通的中国故事,倾听并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课程教学力求实现智慧化的教学设计,融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借助北语智慧教学系统,教授语言、传播文化,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亲睦中国。
河北北方学院
传承中国文化,共筑美好未来
指导教师:李林
团队成员:李豪、张榆若、Miit Dhangar(南非)
团队介绍:
我们是来自河北北方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团队。我们希望可以在本次“汉教英雄会”过程中开阔视野,学习新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次交流活动进一步锻炼实践能力,巩固基础知识,展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本次交流我们选取《发展汉语初级II》的第一课《入乡随俗》为教学内容,旨在以轻松,愉快,积极活跃的课堂环节来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关于国家风俗习惯的话题交互和观点表达。我们认为:每一次游戏、每一次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都能“以小见大”,渗透专业知识。在准备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中文教学的更多乐趣和意义。我们会努力传承中国文化,共筑美好未来,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的精彩,同时也去领略世界的精彩!
河北大学
同心致远,合力制胜
指导教师:魏红华
团队成员:施冉、巩慧、蓝希(越南)
团队介绍:
河北大学学生团队成员均来自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指导教师魏红华为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具有十多年国际中文教学经验,参与国家及省级社科项目多项,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团队成员施冉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获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并在河北大学进行过阅读课、口语课教学实践;团队成员巩慧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进行过口语课教学实践;蓝希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本科生,目前中文水平可达HSK6级。
团队教学内容为《喝茶的学问》,选取教材《发展汉语 中级阅读II》(第二版)。教学理念依据图式理论,从阅读前的激活图式、阅读中的构建图式以及阅读后的巩固图式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
团队内部沟通畅通,明确分工,信任互助,积极准备活动,携手实现目标。
河北师范大学
文化交融,跨越山海;互鉴共赏,“冀”往开来
指导教师:宋少萌
团队成员:李乐童、吕文哲、张小龙(乌兹别克斯坦)
团队介绍:
我们是河北师范大学代表队,成员理论基础扎实,善于利用多渠道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探索“互联网+”下混合教学的新思路。我们团队坚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POA教学法,遵循“驱动--促进--产生--评价”的思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在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学习中,锻炼口语能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达到学用一体的效果。我们期望在此次交流中,与大家共筑互学互鉴的桥梁,共探中国文化的深广,让世界因交流而精彩,让文明在互鉴中繁荣。
南开大学
文化无界限,汉教展风采;南开英雄志,勇立浪潮头!
指导教师:王红厂
团队成员:刘纪科、田伊雯、阮氏绒(越南)
团队介绍:
我们团队由四名热爱国际中文教学的师生组成,指导教师具有一线教学经验,三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或具有海外中文教师志愿者经历,或参加过“语合中心”志愿者培训,均有一定教学实践经历。团队秉承“因材施教、文化共融”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法,注重在教学中融入多国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践行“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文明理念。我们期待借助“汉教英雄会”这一平台,通过与其他优秀团队的交流,激发更多教学灵感,提升自己的中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智慧中国行,中国故事你我讲
指导教师:陈天琦
团队成员:邸嘉伟、杨珂、阮氏正(越南)
团队介绍:
我们是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团队,由指导教师陈天琦和三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组成,其中一名是越南来华留学生。团队采取线下体验式教学,课内外相结合,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本课程在巴黎奥运会举办的大背景之下,以奥运精神为线索,将奥运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提出两者“和合共生”的密切关系。本课不仅是一次中华文化与国情课,也是一次文化体验课。我们期待与其他团队切磋交流,从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探索新时代中文教学新技能,以更丰富自然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天津大学
每一步都是传奇的开端
指导教师:陈宏
团队成员:李玉硕、巩佳雅、陈淑仪(马来西亚)
团队介绍:
我们是来自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学生团队。团队由三名热爱国际中文教育的硕士研究生组成,指导教师是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陈宏副教授,二十多年坚守一线教学,以科研反哺教学、教研互促。
以语言为本、以兴趣为引、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语言与文化融通,润物无声;我们传统与创新并重,特色鲜明;中国与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我们希望以此次“英雄会”为契机,提升中文教学能力、探索中文教学模式,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汉教英雄们”交流切磋,以交流促成长,彰显汉教本色!
天津科技大学
剪出文化韵味,绘就语言桥梁
指导教师:刘昀
团队成员:肖婷、李楠、王丽萍(泰国)
团队介绍:
天津科技大学团队成员热爱国际中文教学,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播,各具特色,各有所长。肖婷同学曾于2023年在本校留学生汉语必修课、中华才艺课中参与助教工作。李楠同学学习非遗剪纸手艺十余年,将非遗特色技法融入课堂教学。王丽萍同学聚焦留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团队以“中文教学+非遗剪纸”为主题,以“实践引领,语境沉浸,构建第二外语实战能力”为教学理念,遵循“任务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学内涵。我们深感荣幸能参与此次盛会,期待与各界同仁共探教学新径,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天津理工大学
汉韵承千载,语声启未来
指导教师:杨会
团队成员:母洪佳、李雪莹、杨贵如(越南)
团队介绍:
我们是来自天津理工大学的学生团队。在教学中,我们专注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文。我们认为,语言学习不应仅停留于书本,还应融入到日常交流中与职业工作中。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有趣的教学方法,将一些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中文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还能领略现代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发展面貌。在即将展开的教学交流活动中,我们期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同学们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探索更多教学可能。
天津师范大学
重温运河千年蕴,创新驱动通古今
指导教师:冯南
团队成员:武霄月、杜雨轩、宋慧(印尼)
团队介绍:
汉教英雄会天津师范大学学生组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冯南老师带队,三名汉硕研究生武霄月、杜雨轩、宋慧(印尼)倾情打造。团队以“表达驱动”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成年学习者为教学对象,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中国文化入门》为教材《中国文化精粹》为参考,以新《标准》为依据,聚焦千年水脉大运河,采用多模态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文化情景和互动游戏闯关、中外交流会等环节,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完成对运河文化中“兼收并蓄、和谐共生”精神内核的理解,同时提升国际学生的中文理解和表达能力,深刻领悟中国思想与智慧。
天津外国语大学
“刻”“画”中国,齐说中国
指导教师:朱京津
团队成员:陈佳佳、严洪云、秦莱(埃及)
团队介绍: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生团队由朱京津老师和三名硕士研究生组成。团队以天津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主题,以任务教学法为指导,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主张在课堂上通过讲解、传播中国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将中国文化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发现文化异同,形成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课程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旨在让学生能将所学语言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课程强调从表层文化出发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以达到各文化的和谐友好交流。
燕山大学
汉语作桥连中外,做好时代建桥人
指导教师:孙羽
团队成员:贾艳霞、张雯琦、韩立沐(土库曼斯坦)
团队介绍:
燕山大学学生团队在指导教师孙羽的带领下,由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张雯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贾艳霞,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韩立沐组成。团队立足“以人为本、以用为本”教学理念,融合多元创新的教学方法,以“中文+旅游+AI”为教学主题设计中文课堂,旨在为免签来秦旅游的外国友人解决实际问题。“汉教英雄会”是一个展示教学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舞台,燕山大学团队全体成员殷切地期待本次“汉教英雄会”的召开,希望在本次“汉教英雄会”中向海内外的汉教专家多多学习、同其他高校的汉教伙伴们多多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提升自身的中文教学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
“越柬中情,汉梦同行”
指导教师:张洁
团队成员:少秀美(柬埔寨)、阮氏垂蓉(越南)、崔双运
团队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团队由三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组成,国别分别为越南、柬埔寨及中国,带队老师为张洁老师。团队以中高级柬埔寨籍成人学习者为教学对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自编教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学习“脚手架”。课程从俗语入手,带领学习者走进俗语背后的三国历史故事,从而找到学习和理解中国古典名著的金钥匙。团队期望通过本次“汉教英雄会”交流展示活动,打造一系列“本土中文教学”精品课堂,为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树典型、作表率,彰显人大人“独树一帜”的精神风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坚定自信,永不放弃!
指导教师:曾蕊蕊
团队成员:李莉、王天意、明美(吉尔吉斯斯坦)
团队介绍:
本团队来自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致力于打造集趣味性、专业性、创新型于一体的汉语课堂,立足于国家的能源政策,放眼“一带一路”的倡议布署,建设具有能源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品牌,加强跨学科能力,致力于培养石油专业型人才。本团队成员国际中文教学经验丰富,对中文教学理论和方法有着深入研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希望能够通过本次“汉教英雄会”锻炼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