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片区交流
版权所有@ 2022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 | 中文联盟 京ICP 备 08002516-8

天津师范大学

教学主题:

游学中国

课程类型:

通用中文

课程亮点:

1:“表达驱动”教学理论。本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真实语言运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和交流,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语言。
2:“国际中文会客厅”教学环节。课程创设“国际中文会客厅”交际空间,让学生与视频博主直接连线对话,将输入转化成积极有效的输出行为,在真实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巩固所学知识。
3: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对主题的升华,引发学习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对待自然的态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学生对“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讨论,引发学生对“游与学”关系的思考,鼓励学生真实、立体、全面地理解中国。

中央民族大学

教学主题:

如今的四合院

课程类型:

通用中文

课程亮点:

本次授课设计目标明确,以理论为指导,将前沿学术观点融入实际课堂教学。课程主要依据产出导向法,选取配套教材《新时代汉语口语》中的《如今的四合院》,依据其理念和流程进行教学设计。采用混合式教学,课程由翻转课堂及线下课堂两个部分组成。在整体教学中,主讲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中介和引导的作用,体现产出导向法“学习中心”及“学用一体”的特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运用文化对比,借助结构图、思维导图等手段,帮助学生将传统建筑保护的观点表述出来。课程结束和课后阶段安排多种活动和课后作业,辅以多元评价手段。

北京邮电大学

教学主题:

甲骨文概论

课程类型:

中国文化与国情

课程亮点:

本课程基于互动和建构主义理论,采用PBL教学设计理念,将汉字教学与中华历史文化脉络相结合,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宏观历史性的视角,带领留学生去了解汉字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感受在汉字创造、发展中蕴藏的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内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对中国历史进程中多元文化和文明的巨大融合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安排大量互动设计,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克服对汉字的畏难情绪,发自内心地亲近、喜爱、尊敬汉字,并在未来的汉语学习中乐于书写和运用汉字。

华东师范大学

教学主题:

VR视听说——寻师答疑

课程类型:

通用中文

课程亮点: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遵循知识整合、技术融合、视听说技能统合的教学原则,充分整合教材、VR视频(自制及征引社会资源)等现代教育资源,建设多模态语言材料,借助智慧教室等现代前沿教育技术,有机融合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以“哲君寻师”的故事情景串联和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增强情境性和趣味性。汲取BOPPPS等教学模型的优势,将混合式教学的效用发挥到极致。横向上关注“语言知识铺垫”、“视听说技能训练”和“文化、价值观养成”三者之间的关联,纵向上关注“学前——课前、课中、课后——学后”的整体设计和学生个体的历时进步和提升。课程评价坚持纵横结合、质量并举,以教学效果为核心,将多样化的评分标准融入课堂活动的设置中。

浙江大学

教学主题:

状物抒情写作

课程类型:

通用中文

课程亮点:

课程以“状物抒情”为教学内容,基于过程式写作教学法,强调口头和书面输出并重,以循环式的写作、评估、反馈促使学生渐进地认知、习得写作知识与技能。并通过课后二次写作提高写作技能、构建思维体系。
亮点一:过程性教学
写作的输出覆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输出机会,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亮点二:协作性写作
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问答、反馈、互评等手段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协作。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思维与表达的潜能,提高写作兴趣。
亮点三:循环式反馈
教师反馈、同伴反馈以及学生自我反馈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的输出成果循环渐进地反馈及修正,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螺旋式地提升。

鲁东大学

教学主题:

一直往前走

课程类型:

通用中文

课程亮点:

1.选取了教学“矛盾”最突出的初级作为教学阶段,具有国际中文教育课堂的代表性。
2.采用任务型、情景化教学法,打造生动课堂。以解决学生现实问题的“小任务”为导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大任务”则进行语言能力的综合实践。
3.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浸润有机结合。通过“城市课堂”,跟着外景老师边逛边学,“沉浸式”体验当地特色文化,带来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统一的新体验。
4.先化繁为简后化零为整。把一个复杂表达结构进行分解,层层推进,逐层突破,再进行整合,达成综合表达的目标。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多模态汉语课堂。使用教学平台、教学软件,拓展学习路径,打造多模态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贵州大学

教学主题:

和合为贵—从“桥”说起

课程类型:

中国文化与国情

课程亮点:

本节课程在学生对贵州桥梁进行了实地文化考察的基础上,围绕“和”“合”思想之下的中国传统“桥梁”意象展开。教学点包含四个:一是从汉字起源出发,带领学生一起挖掘这两个汉字最初始的含义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思想中“和”与“合”的文化内涵。二是结合“桥梁”意象,通过分享与交流探究不同文化里桥梁的物理作用与象征作用,让学生理解“桥梁”在中国文化里的象征功能。三是通过课堂对话将作为文化符号的“桥梁”与“和”建立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有形的桥梁与无形的桥梁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桥梁故事教会学生“和”字的文化内涵。四是在感受桥梁带来巨变之后,理解“和”在当时世界发展演变中的重要意义。

云南师范大学

教学主题:

中级汉语阅读课——奇妙世界

课程类型:

通用中文

课程亮点:

本课程聚焦提升学生读写、分析、思考等系列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以学生为中心,运用Boppps教学方法,以产出为导向,以汉语技能为阅读课切入点,坚持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学促用,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有效交互。本课程以层级进阶的方式设定教学目标,依托原有教材,引入《理解当代中国》教材中的相应篇章作为补充,充分发挥双文本的互补性,促进优势叠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进阶。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当代中国》教材的加持,帮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生态方面的基本国情,和中国为保护生态所做的实事和努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当代中国的好奇心和认同感。

重庆师范大学

教学主题:

初级汉语综合——其他都没什么问题

课程类型:

通用中文

课程亮点:

本课时的教学亮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角色扮演”。我们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强调交际能力中语用能力的教学与应用。让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两个角色,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中,给大家更直观、更亲切的感受,同时调动全班同学根据视频内容来回答课文的相关问题,一举两得。
二是“话题+任务”。我们在“话题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任务”一项,话题和任务并列在一起,兼收并蓄,灵活变通。同时注重不断创设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增强理解和记忆。
以上两个亮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助力高质量汉语课堂。

暨南大学

教学主题:

郑和下西洋

课程类型:

通用中文

课程亮点:

本课程通过综合教学法与实践实训相结合为教学理念,通过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促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与中华文化知识和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机融合;通过历史情景展演、博物馆实景体验等实践实训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将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度与自然度。教学采取混合式教学,线上的学生身处自己的国家,而线下的同学身处中国大学的教室,不同的位置和环境造成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抓住线上学生对中国的好奇心与距离感、线下学生的展示欲和主动性来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华南师范大学

教学主题:

“是……的”句教学

课程类型:

通用中文

课程亮点:

此次参赛的作品是基于“三平面-主题式-任务型”的语法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团队采用三个步骤促进留学生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规则:1.三平面讲解。从句法结构、构式语块中提炼语法意义,总结语用平面的使用条件、使用场景和功能,层层递进,全面深入掌握语法规则。2.主题式操练。采用主题式操练方法,在系列主题中大量输出目标表达式,提高生成性。3.用中学。设计贴近留学生生活的任务型活动,使用目标语法点完成任务,在应用中体会语法的功能和使用条件。
该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在语法知识层面,运用“构式语块”,搭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脚手架;在练习层面,运用“主题式操练”模式,搭建知识和应用之间的脚手架。带领学生深入探究,逐步升华,促进学生主动认知语法规则,深刻理解语法使用条件和功能,实现“知、行”合一的目的。

长沙理工大学

教学主题:

一日生活作息的中文表达

课程类型:

通用中文

课程亮点:

本课时的教学主题为一日生活作息的中文表达,由扎根利比里亚本土教学六年之久的优秀本土教师德克主讲,本课时的设计遵循HSK国际教育理念,采用5P教学模式,运用听说法、交际法及任务型语言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HSK初级教学特点,以图片及音频展示直观教学材料,力求符合学生语言习得输入、输出规律,词汇教学上采用整体认知、丰富的扩展及详细的讲练;课文教学上撷用真实、适用的句子形式的结构;在语法点解析中着重精讲多练;在方案设计中重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与价值三维教学目标。

东北师范大学

教学主题:

大气压强实验相关的科技中文

课程类型:

专门用途

课程亮点:

1.合作性学习:结合图片、实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视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并自主生成实验报告,对实验报告内容进行汇报。
2.实践与应用导向:学生通过观察和倾听学习,并进一步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教师分步骤演示实验一的实验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二,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自主地系统性输出。
3.多模态教学: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实验性语篇的输出能力,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的大气压强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并自主生成实验报告,对实验报告内容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给予反馈。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学主题:

迎来送往,友谊地久天长

课程类型:

通用中文

课程亮点:

第一,创新使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将旧知重新整合,设计了“迎来送往、友谊地久天长”的大主题,学生通过观看短视频,完成分项主题的学习,在主题内完成语言重构与创造性的运用,实现学用融合;第二,有效利用“翻转课堂”理念,高效促成“学用融合”,实现口语课交际效能最大化;第三,巧妙融入“文化”“思政”元素,实现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的终极目标。第四,“多元融合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内容与时效性的融合化。

东北财经大学

教学主题:

商务会见中的自我介绍、居中介绍和寒暄

课程类型:

专门用途

课程亮点:

教学亮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利用了学校教学平台的优势,可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在线提问,拓宽了师生互动的渠道。
其次,线下教学以任务式练习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三,根据认知框架理论的相关原理,在课程的最后设置了“元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对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礼仪知识进行自主思考和总结,进而将获得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四,最后,采用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多模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让学生了解客观、全面、真实的中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传播好中国声音。

西安外国语大学

教学主题:

中文简历写作

课程类型:

专门用途

课程亮点:

本次交流课程为商务中文写作,课程设计以“项目式教学”和“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慕课语言前测+线下写作进阶+课下延时评价”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新媒体、融媒体等多种平台辅助教与学,帮助学生掌握中文简历的写作技法,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跨文化对比与思考。总体而言,这次课程全面展示了互补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不同教学要素的优化整合,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彰显了教师卓越的教学能力与素质,并且使得教学评价更为准确有效。

西安交通大学

教学主题:

数学专业汉语-《子集 交集 并集 补集》

课程类型:

专门用途

课程亮点:

所选课程为数学专业汉语中的《子集 并集 交集 补集》章节。该课程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课堂。在教学环节上有两个主要设计,一是在课堂上学生以圆桌围坐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进行讨论、演示,并体验子集、交集、并集和补集几种集合关系。二是让学生从字义语素角度,从日常生活中举例理解字义,再由此延伸至数学词汇的意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解决自学中的问题。实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西北大学

教学主题:

“一带一路”,四海联通:《纳赛尔的中国故事》

课程类型:

通用中文

课程亮点:

本课时采用了“听说融合”、“语言与文化融合”与”预设与引导结合”的教学理念与思路。教学旨在使学生熟悉与“一带一路”话题相关的重点词语和话语体系,实现用语言目标带动文化目标。语言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视听材料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能够围绕主题运用语段框架进行成段输出,得体表达个人观点。文化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理解“五通”特别是民心相通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从与中国相关的角度定位个人自身优势和未来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思考个人未来的职业与发展计划,从而产生共情。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邮箱:

zwlm@chineseplus.net

技术支持电话:

010-59307559(刘老师)

姓名:
邮箱:
电话:
地址:
主题: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