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汉教英雄会”(东北三省一区)国际中文教学技能现场交流活动团队介绍

2021-11-27信息来源: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新理念、新技能、新实践”2021“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交流活动现正火热进行中。全国分东北、华北、华东、西南、西北、中南6个片区开展交流活动。其中东北片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由辽宁省教育厅、大连外国语大学共同承办,目前吸引来自三省一区共38所高校团队的积极参与。

这38支团队中,不仅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国际中文在岗教师、公派教师,还有志愿者教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外硕士生。本次活动包括教学材料评审和互动交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对参与者提交的教学方案设计和授课录像进行评审,互动交流阶段会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择优选取部分参与者举办教学交流工作坊。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jpg

口号:寓教于乐汉语赞 ,平上去入汇冰“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团队由国际合作教育学院副院长丁学忠领队,团队成员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单威,国际中文教师杨苑、刘硕以及志愿者教师王秋红、周新蕊,王秋红为主讲教师。团队采用线上教学模式,选取乌克兰小学生线上实景课堂进行录制。教学对象为敖德萨一中中文处于入门阶段的乌克兰小学生,年龄在11岁左右,母语为乌克兰语,常用语为俄语。团队选取了《快乐汉语》第一册第五课 《我有一只小猫》第一课时的知识点为教学内容,秉持“趣味式激发、有效性输出”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乌克兰中小学生的特点与线上教学特点,采用图片、动图、视频、肢体动作等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设计多样化的互动游戏,通过多模态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有效性输出,力求呈现最真实的乌克兰中小学汉语课堂。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jpg

哈尔滨理工大学团队由外国语学院教学副院长王书蕊带队,团队成员包括葛馨、高淑平、张明明、陈佳倩、王鹤楠五位教师。团队采用线下教学模式,选取了汉字学习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兼具的教学内容——《music box为什么叫“八音盒”呢?》。本课课型为文化类体验课(选修),教学对象8人,分别来自巴拿马、厄瓜多尔、老挝、安提瓜与巴布达、刚果金、也门。团队以多维度学习结果为导向,以师生互动的教学学习活动为驱动力,通过快速激活、多元学习、有效测评和简要总结4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积极学习体验,旨在打造“脸上有笑,眼里有光,过程有趣,学习有效”的汉语文化体验课堂。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jpg

口号:逐梦汉教英雄,促进民心相通。

哈尔滨师范大学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孙浩带队,两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两名对国际中文教育有着赤诚热情的研究生组成。团队采用线下授课的形式,设计了一堂准中级口语课,选取的教材是《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3》中第八单元“各有所爱”的一部分。团队以帮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依据体演文化教学法和PP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教学理论,注重教学过程“I do/We do/You do together/You do alone”的师生角色转换,并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整体感知、典型示范、合作探究、自主输出4个模块,分别对应积木素材收集、典型成果示范、积木拼接整合、作品及成果展示4个具体教学目标,努力做到了模块间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团队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之余,也了解到了现代中国人的兴趣爱好,打造了一堂文化和语言相结合的中文课堂。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jpg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团队由中文系张旸、蔡杨、张聪、单琳琳四位教师和两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林心颖、赵彤琦组成。团队采用线上教学模式,选取了兼备中文教学和中华文化的儿童教学内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对象是来自新加坡的9岁华裔儿童。团队以通过趣味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中文综合语言能力为教学理念,遵循IB-PYP阶段主题“我们如何表达自己”,围绕不同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向海外学生讲述汉语故事和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来设计课程。采用多种多媒体手段,设计丰富有趣的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打造一个积极倡导学生自主表达的沉浸式课堂。

北华大学

北华大学.jpg

北华大学团队由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院长王光领队,国际汉语教学部赵卫东、石梓成、吕越男、于萌、宋春子等五位专职教师组成。团队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教学课型为“中级汉语综合课”。由于语气成分是表达说话人复杂心理、复杂感情的重要方式,是中文学习者在中高级阶段学习中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验证中文学习者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团队将“理解掌握现代汉语常用语气副词‘宁可’的用法”作为参加本次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越南、美国、俄罗斯等国学生。团队的教学理念是“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发展学生独立观察、发现、吸收语言的能力”。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jpg

东北师范大学团队由国际汉学院副院长刘涛带队,三位教龄超过10年的骨干教师梁子超、傅佳、刘育雁及两名2020级汉教硕士刘禹萌、郑巧共同组成。课程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教学对象为年龄在18-25岁、母语背景复杂、掌握600-800词汇量的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使用教材为学在中国汉语强化系列教材《基础教程》和《实践教程》,利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主动性,节奏上快慢结合张弛有度,旨在短时间内达到汉语速成强化的目的。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jpg

口号:会汉教英雄,交天下朋友。

吉林大学团队由国际语言学院院长李冬梅带队,3名一线教师和2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组成,以线上线下同步面授的混合式教学参加本次交流活动。团队以“新时代、新内容、新实践”为核心理念,在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发掘热点话题、追踪新兴事物、采集鲜活语料,以创新型的自编教材《新事物汉语》为教学蓝本,为学生打造了一堂生动活泼的“文化+语言+实践”的汉语实操课。课程采用BOPPPS教学模式,结合翻转课堂,利用智慧教室的硬件优势,充分运用多模态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迅速掌握新词汇,全面提升交际技能,精准达成教学目标。课程不仅使学生切身体验到中国速度、见证中国奇迹、理解中国精神、尊重中国价值、感受中国力量,更展示了新时代汉教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手段。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jpg

吉林师范大学团队由文学院教授王艳荣带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3名中国研究生杨佳铭、刘雨茜、白晨曦及1名埃及留学生研究生海娜组成。团队采取线下教学模式,讲课内容选自《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2中《城隍庙——上海的襁褓》一课,本课文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文风淡雅活泼。教学对象是来华学习的留学生硕士研究生,专业有汉语国际教育、旅游地理、计算机、金融、教育学等,汉语基础较好。团队的教学理念是以语言教学培养留学生深度了解中华文化,在教学中注重词语及语法点的学习与应用,以小组教学、情境教学等建构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机制,力图呈现一堂完美的中文课堂。

吉林外国语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png

吉林外国语大学团队由国际传媒学院副院长肖可意领队,教授曲文吉作全面的总设计,团队成员由程洁、钱程、张凯兰、张哲睿四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一的学生组成,他们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具有一定的国际中文教学经验。团队采取线上教学模式,以来自越南、柬埔寨、缅甸、俄罗斯四个国家的学生为教学对象,选取《体验汉语》上册第十三课《我想吃包子》进行教案设计与教学展示。教学的主要内容为16个生词和两个语言点“……呢?”“动词/动词短语作定语”,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元素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讲解和展示。教学过程中,在后方法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过程交际化,在文化体验中掌握语言点,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致力于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延边大学

延边大学.jpg

延边大学团队由朝汉文学院的许红花、崔玉花、金茗竹三位教师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两名研究生杨鑫辉、马铭旋组成。团队采用线下教学模式,选取了中文学习和中华文化元素兼具的教学内容——《马丁看中医》。教学对象拥有多种背景,他们分别来自坦桑尼亚、尼泊尔、加纳、索马里、老挝和韩国。团队以任务型教学理念为主,体现“语词→语句→语段→语篇‘表达进阶’”的过程,倡导沉浸式地学习汉语和体验中华文化。设计丰富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教学活动,旨在打造一堂学习者乐于表达的、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汉语课堂。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jpg

鞍山师范学院参赛团队成员,长期从事来华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经验。团队成员中60%具有博士学位,80%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课程团队负责人金晓峰多年来一直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成果丰厚,主持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十余项,组织编写教材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现为辽宁省一流课程《中级汉语阅读》课程建设负责人。课程团队成员近五年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三项、省社科联项目两项、省教学改革项目一项,承担两门省一流课程建设工作,出版专著两部,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渤海大学

渤海大学.png

渤海大学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带队,成员还包括4名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和1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留学生,整个团队具有丰富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团队采用“线下教学+线上直播”的教学形式,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遵循“主题为纲、精讲多练、突出交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将“情景教学、任务型教学、交互式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线上+线下”“海内+海外”“汉硕+学生”的“三结合”。以典型情景为背景,以中华文化符号为线索,以生词、语法为材料,使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学汉语、练技能、懂文化”。

大连大学

大连大学.jpg

大连大学团队由文学院教师陈煜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五名研究生赵青慧、贾婷婷、刘尧、李慧、尚莹莹组成。团队采用线上教学模式,选取了综合和写作交融的教学内容——《父母之爱》,教学对象来自科摩罗。团队以产出导向法为主,体现从语段到语篇,能说会写的教学过程,既沉浸地体验了中国父母之爱,又进行了非洲父母之爱的文化互鉴。设计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教学活动,展示了线上教学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如何进行现场把控和调动,让学生愿意表达的中文课堂,探索了本土中文教师中文水平如何提升的问题。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jpg

大连海事大学团队由留学生教育中心副主任带队,团队成员教授来华留学学历生中国语言文化系列课程《公共汉语》《中国概况》《应用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主持多项“双一流”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内涵式发展”教改课题。团队以《公共汉语》第六单元《睦邻》为教学内容,采用多模态混合智慧教学模式,对来自朝鲜、俄罗斯、越南、巴勒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2021级来华留学学历生进行线上中文教学。团队以建构主义启发式教学理念为主,综合运用腾讯会议、雨课堂、慕课等教学平台和资源,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集参与和体验、启发和产出、建构与生成于一体的跨时空生态型课堂;同时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传播正能量。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jpg

大连理工大学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王嘉天为指导教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刘畅、邱馨雯、宋齐欣、付永鑫组成。团队以线下教学为主,结合线上教学特征,选取综合课程《我和中国有个约会》为教学内容,通过沉浸式教学模式,以任务型教学与产出导向教学理念为核心,突出学生产出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程环节设计体现出词汇、句型、语法、语篇的进阶性教学过程,将文化融入于语言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交际能力外,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以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新时代留学生为教学核心目标。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jpg

大连外国语大学团队在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主任孙凡带领下由师生共同组成,团队中5人为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教师,1人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成员都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五位教师常年教授学院的留学生核心主干课程,具有丰富的授课经验。成员们也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获批十余项省市教学科研项目,并在各类教学大赛中屡次获奖,如在首届辽宁省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团队成员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良好的协作精神,能够胜任本次教学活动。

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jpg

大连医科大学团队成员均为具有10年以上中文教学经验的中青年专职教师,其中博士1人,博士在读2人,硕士2人,3人有海外教学、工作经历。承担普通汉语及中华文化等教学任务,涵盖博士、硕士、本科、预科及短期进修等层次,教学总人数超2000人,生源国超104个。

团队成员教学成果显著,零起点专业硕士入学前汉语培训HSK4级通过率达100%;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汉语水平,特别是医学汉语水平不断提高。

团队成员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特别重视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省市级课题5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8篇文章、省级期刊40余篇文章;参编多部教材。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jpg

东北财经大学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的单良、张健军、郑才华、张文君、崔达五位教师组成。团队采用“线上直播教学+教学资源平台”结合的教学模式,遵循启发引导与精讲多练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选取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中语法教学环节进行展示。教学对象为来自泰国、俄罗斯、柬埔寨等国的汉语预科生。教学特点是准确诠释,打牢基础,注重实用,学以致用;培养综合能力,突出听说能力;语言与交际(场景、功能、需求等)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辽东学院

辽东学院.png

辽东学院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的王春艳、董然、张亚冰、张颖、高琳和李军六位教师组成。团队采用线下教学模式,选取了本院汉语言本科专业第五学期的《成语选讲》。这门课程主要是根据朝鲜学生对中国成语的学习要求而尝试性设置的一门选修课。教学对象除了朝鲜学生,还有来自韩国、孟加拉、也门、刚果(布)、几内亚等国的学生。团队以“点亮成语、透视智慧”为教学理念,体现“学习→认识→会用→文化”的过程,倡导探讨式和沉浸式地学习成语并感知中国智慧。课堂中设计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旨在打造一堂寓教于乐、词汇与文化相融合的汉语课堂。

辽宁传媒学院

辽宁传媒学院.jpg

辽宁传媒学院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的徐丹伟、田沛、王多三位教师及人文社科学院教师隋金平组成。团队采用线下教学模式,选取了方位词为重点教学内容——《中国银行在哪儿》。教学对象主要来自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教学总体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多种教学方法的切换中,规划最大比例的课堂时间使学生主动体验课堂输出表达,渐进式实现沉浸式教学。在巩固汉字形音义识记的同时,设计丰富多样的互动、游戏,旨在构建词语—句式—成段表达—自由应用的进阶式自主输出课堂。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png

辽宁大学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的赵春秋、李凤兰、陈羿竹三位教师和张文馨、牟玉颖、王润琪三名研究生组成。团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选取《高级商务汉语口语》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您就是李总吧》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通过HSK4级或5级的留学生,他们来自俄罗斯、塞内加尔、乍得等国家。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通过提供阶梯式“脚手架”,实施形成性评价,建构促学机制,促进语言产出与文化理解,培养学习者的职业中文能力;通过混合学习模式,保障学生学习机会最大化。在教学方法方面,综合应用案例分析法、产出导向法、支架式教学法的合理成分,打造新型职业中文课堂。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jpg

辽宁工业大学团队由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的田红、刘海玲、谷小溪、毕艳莉和王湘宁五位教师组成。团队采用线上教学模式,选取了《汉语听力教程》第一册第二十二课习题“听后标出句中画线词语的声调”作为教学内容。该题目既涵盖了阳平、上声、去声的连读变调等语音知识,又涉及了古诗、民乐、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团队成员全员参与,分工协作,完成MOOC在线教学平台资源和线上直播授课课件的制作。平台资源用于学生的预习和课后练习,团队成员上传了录制的声调手部操、《梁祝化蝶》双语介绍等视频资源。课堂教学重在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和口语表达能力,精心设计了听前练习和听后练习,构建了难度螺旋上升的授课结构。

辽宁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辽宁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png

辽宁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团队成员均为硕士毕业,具有优秀教育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有很好的培养价值和成长空间。团队负责人李婷为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语文教育专业带头人,撰写教育教学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2部,荣获全国教育信息化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团队成员金红华为辽宁省优秀教师、市骨干教师、校小学教育专业带头人、名师办公室主任。撰写教育教学论文26篇,主编出版师范院校规划教材6部;主持多项省级课题。团队成员赵英来、任亚茹、朴燕淑三位教师共发表教育论文30余篇、编写教材6部、在研课题2项。该团队成员多次为沈阳市小学、幼儿园双语教师进行师资培训讲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png

口号:新理念,成语音之美;新实践,秀辽师风采。

辽宁师范大学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曹儒带队,包括两名教师和两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团队选用教材《汉语语音教程》,教学形式为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教学对象为汉语言本科二年级学生。课程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核心理念,结合OBE理念,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运用“情境创设、协作共享、对话交流、意义建构”等教学元素,将语音理论学习融入丰富的媒体资源体验、形象直观的发音展示与有意义的多维语音训练,引导学习者自主探求、发现并建构汉语语音知识,突破汉语语音瓶颈,从而实现中文口语表达能力质的飞跃。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png

口号:石化联八方来客,汉语系你我情深。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团队由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的焦佳、黎雪峤、宇晴、陈由歆、李小倩、毕秀六位汉语教师组成。教学对象为工科专业学历留学生。团队采用线下面授教学模式,选取了博雅汉语下册—《西红柿炒鸡蛋》一课作为素材,既具备语言要素教学内容,又融入了中华文化中餐烹饪元素,课型为初级汉语综合课,在硬件条件上,使用了最新多功能智慧教室进行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注重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中文+”为背景,注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努力培养“中文+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jpg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团队由留学生院汉语教研室教师曾丹带队,于淼、金重、李云洁、邵秀娟、王一朱五位教师组成。团队采用线下教学模式,选取了汉语综合课《暖气还没有修好》为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季节特点、地域文化、生活日常融入到汉语教学中,采用图片展示、互动引导的方式,将语境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语言知识,并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从而达到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提高。本教学班留学生共计6人,均为汉语言进修生,分别来自尼日利亚、加纳、埃塞俄比亚、布基纳法索、摩洛哥。

沈阳城市学院

沈阳城市学院.jpg

沈阳城市学院团队由语言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宋玥凝、刘桂秋、张靖、迟旭和佟佳春5位教师组成。团队采用线下教学模式,选取了中华文化与国情的教学内容——《中国婚俗文化》,教材选用的是宁继鸣主编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概况》。教学对象拥有多种背景,他们分别来自尼日利亚、加纳、也门和韩国。本节课运用“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情景化教学模式”来讲授和互动。学生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运用角色扮演、文化比较等方法进行巩固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沈阳大学

沈阳大学.jpg

沈阳大学团队由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对外汉语教研室的高蕾、何月、司源、刘小琳、邱思文五位对外汉语教师组成。沈阳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开发工作,面向国际学生开设了20余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面向汉语水平达到HSK4级的27名国际学生,讲授了自编课程《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的第四课《活字印刷术》。该课程将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有效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情境教室、毕昇工坊等特色实验室为学生呈现沉浸式教学环境。同时,团队也注重“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向国际学生讲解了中国“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也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造福世界、始终心系世界的担当精神。

沈阳工程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jpg

沈阳工程学院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的张煜、段雨尘、陈启华和付瑶以及基础教学部的李宏波等五名教师组成。团队采用线上教学模式,选取了注重情景和交际训练的《初级汉语口语》中的第十三单元“我去图书馆借书”作为授课内容。教学对象分别来自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和加纳等国的本科一年级留学生学生。教学采取“模块”化教学形式,围绕主题展开与其具体情境相关的词汇、句型渐进式拓展练习,加深学生对于汉语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教学过程既将上下单元之间知识点相衔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又注重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留学生的对于中文的兴趣和热爱。

沈阳工学院

沈阳工学院.png

沈阳工学院教学团队由两名副教授徐颖和蔡永鸿带队,教师肇辰、罗元参与进行课程设计与改革创新研究,形成了副教授带队讲师和助教学习进步年龄结构合理的课程研究梯队,承担全校对外汉语授课任务,发表论文10余篇。团队采用线下教学模式,选取了《发展汉语(第二版)初级综合(I)》第27课的语法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背景多样化,分别来自布基纳法索、刚果金和坦桑尼亚等国家。团队以任务型教学理念、成果导向为主,通过师-生、生-生多种互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表达,以结构-功能-文化为框架,倡导营造地道的语言环境,沉浸学习,打造一堂学生语言与文化并举的中文课堂。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jpg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平、汉语教研室主任顾莹雪以及一线汉语教师姜静、张璞、王泽、李维拉组成,团队成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团队采取线下教学模式,所授课程为《HSK标准教程》第4册(上)第三课《经理对我印象不错》,运用情景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让学生了解面试中应注意的事项,选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本课涉及的语言点“用首先、其次表示按顺序列举事项”则通过以旧带新、改编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达到了化难为简、增加趣味性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将汉语教学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文化育人的效果。

沈阳化工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png

沈阳化工大学团队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佟玉平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吴海迪、马立立、杨博、刘占宇四位一线汉语教师组成。课程选取《中国概况》中的《中国茶文化》一章进行教学展示,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法组织教学。课堂活动包括调查采访、结对活动、小组活动等,在每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促成学生汉语口语的有效输出。课程通过教室环境的布置和气氛营造,使学生置身在浓郁的中华文化氛围当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味觉来体验中国茶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精神内核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png

沈阳建筑大学团队由5名成员组成,均为国际学院一线教师,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教龄十年以上,承担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建筑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各类公共汉语言课程和职业汉语课程,同时先后完成“汉语桥”“语合中心本土中文教师培养项目”“国家汉办汉语夏令营”等线上汉语教学项目。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致力于公共汉语和职业汉语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编写教材《工程类汉语(基础篇)》,旨在将汉语教学与专业领域深度结合,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png

沈阳理工大学教学团队由中文教学经验丰富的四名中青年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均具有海外工作经历。课程采取线上教学模式,结合手写输入,努力为学生营造线下教学的真实课堂氛围。课程教学设计以“翻译与第二语言教学相生相伴,既是方法,也是目的”的教学理念,坚持“注重实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系统完整”的教学原则,结合《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对汉语学习者的技能要求,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之上开展“翻译”专项教学,全面提升汉语学习者的五项语言基本技能。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jpg

沈阳师范大学团队由文学院教师陈树千、董萃、张玥带领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于淼、陈潇逸和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高子奥师生6人组成,为已掌握汉语中级语法及表达法,词汇量5000左右的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讲授“中国人文地理”课程。课程遵循文化自信、以学生为中心、文化与语言相结合的原则,融教书育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采用翻转课堂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线下教学模式,将文化知识传授和语言能力培养相融合,将智力教育与审美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对中国区域文化形成系统、准确的认识,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发现中国各地的自然美、人文美,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沈阳体育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jpg

沈阳体育学院团队由基础部外语教研室张楠、张欢、陈丽梅、那彩霞、薛莹、金月6位教师组成。教学内容选取了具有“中文+体育”特色的《体育没有国界》课文讲解与讨论部分进行展示。团队采用线下教学模式,教学对象为HSK3级水平的体育专业非洲预科生。团队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内容依托”教学理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以及在专业领域内的中文会话和成段表达能力。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jpg

内蒙古师范大学团队由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武海燕、对外汉语教研室徐剑、张瑞芳、陈金香、王佳、格萨茹拉六位教师组成。团队采用线上、线下交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选取展现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教学内容——《中国概况》第十六章第二节《移动支付》。教学对象是具有汉语四级水平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其中线下学生来自多哥、巴基斯坦,线上学生来自蒙古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团队以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为主,体现翻转课堂驱动、促进与评价的教学流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热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深入讨论,循序渐进,遵循“浅—深、具体—抽象、实践—意识”的学习规律,充分展现沉浸式学习汉语、体验中国现代生活。课堂设计丰富多样、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向留学生展现真实可感的中国现代生活,同时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达到深层次的教学目标。

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

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jpg

黑河学院下辖的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教学团队是一支讲专业、有情怀、肯拼搏的队伍。在教研上,院长王晓梅主编的《旅游汉语》在2020年远东地区“出版业”图书展示会大赛上被评为“优秀教学参考书”;教师郭磊在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70年论坛之“我与国际中文教育”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奖。在教学实践上,该教师团队培育出的学员在国际级、国家级汉语竞赛中屡获佳绩。

版权所有@ 2021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 | 中文联盟 京ICP 备 08002516-8

报名参加

资料下载

活动报名将于11月10日开放,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