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新探索——华东片区高校“汉教英雄会”交流作品评审专家点评

2021-12-13信息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2021“汉教英雄会”华东片区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交流活动共收到了来自7个省份(直辖市)39所高校团队提交的教学材料,专家评审工作现已全部完成。

华东师范大学组委会邀请片区各省市的国际中文教育专家,组建7人评审小组,负责此次活动授课录像、教学方案设计的评审工作。

曹贤文

曹贤文.jpg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兼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世汉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长期在国内外从事一线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等10余部。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项。

点评:交流作品课程类型广泛,有各种语言技能课,也有文化知识课和中华传统才艺课,充分展现了教师和研究生们精湛的教学技艺、广博的文化知识、炽热的家国情怀和宽阔的国际视野。其中,有三点感触比较深:(1)语言技能课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扣,符合语言教学规律,注重语言教学实效。例如,浙江师范大学的作品,课堂组织紧凑流畅,过程逻辑清晰,教学互动性强,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高,教师教态得体,亲切自然,语言规范、清晰,富有感染力。(2)课程比较突出地反映了新形势下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注重线上或线下教学环境下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培养。例如,山东师范大学的作品,由资深教师和研究生组成教学团队,充分展示了疫情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师的教学风采。(3)绝大部分作品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选取、整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设计符合学情,取得实效,使教学效率最大化。

丁安琪

丁安琪.jpg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十余部,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担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期负责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工作,多次应邀赴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日本、韩国等地讲学,并为南非、坦桑尼亚等国教育部主持编写全国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

点评:此次交流活动的教师队伍以青年师生为主,展现了汉教队伍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这些交流作品的课程类型之丰富,话题涉猎之广泛,教学方式之新颖,视频制作之精良,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为专业背景学生开设的商务汉语、工业汉语、金融汉语等课程,文化教学涉及中医、武术、茶文化等诸多主题,充分体现了国际中文教育为适应学习者特色需求所作出的积极探索。“阶段式主题教学”“翻转课堂”的全新实践,3D视频技术、VR视频技术、MOOC 资源、智慧教室、大数据学情分析等的灵活运用,充分发挥了线上线下教学的交互作用。总体来说,本次交流活动的作品大多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完整,并且能兼顾听说读写技能的讲练平衡,青年教师们也都展现出作为一名新时代国际中文教师应有的知识储备和素养。期待这支青年教师队伍能够为中文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无限生机。

耿虎

耿  虎.png

博士,厦门大学教授,现任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国家外派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面试考官,《海外华文教育》主编;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为中华文化与传播、国际中文教育、海外华文教育。

点评:由交流作品来看,此次“汉教英雄会”,参与踊跃,绝大多数院校都组建了严整的团队,做了大量精心准备。教学对象、课堂形式、教学方式多样多元,其中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体现了疫情下的时代特征和教学新生态。教学团队以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为主,充满活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便捷、充实、生动。有的院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领导重视,亲自出镜介绍,着眼课程长期建设;有的院校(如浙江师范大学)材料提供详备,反映了教学上的细致和认真。有的课堂传统而接地气,有的课堂呈现云端教学实景,时新而尽力;有的课堂是一群聚在一起的十几岁的少年(诸暨荣怀学校);或讲授中文知识,或介绍中华文化,或演练专门用途汉语,高校队伍各显身手,各展其能,敬业开拓,有传承有创新,既可见近年来国际中文教学的持续推进和长足进步,也令人对未来国际中文教学的发展充满信心!

刘楚群

刘楚群.jpg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副主任,江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获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社会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近年来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国家语委重点项目2项、国家语委后期资助项目1项,各类省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6部,获得省社科成果奖2次,在《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组织召开第十六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江西省首届国际中文教育研讨会暨教学成果展等重要的学术活动。

点评:此次交流活动的教学设计整体呈现出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新探索,相当一部分学校采用了线上教学模式或混合式教学,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样。在课型方面,教学设计呈多样化,既有综合课也有专项技能课、专项语体课、文化知识课等,教学水平整体较高。可圈可点的学校很多,比如,南京师范大学队基于案例分析开展经贸中文教学,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兼顾了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可为专项语体课提供范例。浙江科技学院队充分利用音视频资源,激发学生思考和输出,教学设计考虑了儿童特点,操练充分,对课堂有较好的把控力,整体很好。福建师范大学团队自编教材和拍摄微视频介绍八闽文化,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为地方高校结合地域文化开展汉语教学提供借鉴。期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也期望已经开展探索的高校能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建设情况,共同推动中文教学的发展。

徐丽华

徐丽华.jpg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处处长、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主任、港澳台办主任。长期从事国际中文和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第二语言习得、非洲中文传播及非洲语言政策与规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国际司、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原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等项目8项。在《语言教学与研究》《西亚非洲》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主编《非洲孔子学院:回视与前瞻》等著作和教材9部。主持非洲五国汉语教学大纲研制工作,对非洲地区中文教育、孔子学院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主持的“6C‘容·和’涉非汉语推广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

点评:本次“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交流活动提交的作品丰富多样、精品纷呈。文化教学类教学,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书法教学,内容体量丰富,中国文化寓意深刻,教师专业知识储备高;语言教学类的,如东华大学和安徽大学,上课教师稳重大方,教学流程完整,学生参与率高,视频制作精良;山东师范大学的线上语言课,互动性好,趣味性强;厦门大学的课件制作语言点讲解清晰明了,讲解化繁就简;本次参加交流活动的还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山东师范大学的线上语言课,华东师范大学的线下语言课,花了很多心思去制作设计视频,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交际性强。

张云

张  云.jpg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传播等。多年从事汉语教学、教学设计及资源建设与研究工作,为国家公派汉语师资培训专家,《汉语词汇与词汇教学》慕课主创,先后出版“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直通语文》等教材6部、著作2部,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2020年获评第三届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和全球志愿者中文教学微课比赛优秀指导教师特等奖。

点评:本次活动有三点令我印象深刻:一是语言类课程中呈现出的文化意识。相当数量的语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非常自然地融入或结合了一些文化的因素和内容,这从某一侧面体现出教学理念上的一些变化。二是文化类课程中体现出的专题特色。文化类通识课中,除了《中国概况》以外,还出现了像体验式的中国文化专题、语言与文化并重的中华诗文鉴赏与诵读等课程,这从某一侧面反映出学习者对于专题特色课程的需求,同时也是教学实践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三是线上教学在实践中得到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和互动模式等方面都在不断进步,尤其是一些面向海外低龄学习者的课程在游戏设计和技术参与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充满感染力。在智能技术不断参与、深入融入的将来,线上教学大有可为。

另外,还有来自安徽大学文学院的杨晓黎教授也参与了评审工作。根据专家组的评审结果,将由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浙江师范大学5所院校的团队,代表华东片区参与语合中心在2021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期间举办的“汉教英雄会”全国层面交流活动。

版权所有@ 2021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 | 中文联盟 京ICP 备 08002516-8

报名参加

资料下载

活动报名将于11月10日开放,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