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天津大学
教学理念
本课程遵循“启发引导、循序渐进、完成过渡”的原则,教材内容选材丰富,书面语体鲜明。教学目标围绕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展开,帮助学生从基础汉语向专业汉语过渡,顺利地进入专业学习。在教学中注重从基础汉语出发,结合数理化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专业汉语特点,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重在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对专业书籍、文献的阅读能力,及书面语理解的思维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汉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转化”的教学理念。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即将进入理工类院校进行本科学习的预科学生。本课程是针对有一定汉语水平的预科学生,要求学习了540学时以上基础汉语。班级人数为8-15人,年龄18岁以上,国籍及母语不限。
课程类型
专门用途中文
课时安排
周课时6课时,共10周
在线教学平台
istudy.tju.edu.cn
教程/资源
《科技汉语读写教程》
活动单元
《科技汉语读写教程》教材第_1_册第_9_单元
李晶
预科教育系主任
王业奇
副教授
张长会
助教
王子君
讲师
李琳
讲师
张丽媛
讲师
总体描述
本课程是基础汉语和理工科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旨在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到专业知识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进而为其正式学习本科阶段课程打好基础。 希望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一部分与中国大学本科低年级中文授课理工类基础课程相关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术语、特殊句式和表达方法,并在汉语语境中理解相关科目中部分核心知识的概念,具备学习、研究和交流相关学科的汉语能力。 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应了解并掌握 300个左右数学、物理和化学专用词汇,掌握 50个左右与上述科目相关的表达方式。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理工科专业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听懂有关数理化知识的汉语表述,能借助工具书看懂专业文章,能在学习过程中用汉语交流专业内容,能用比较规范的理工专业汉语语体表述数理化等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定理,以及解题或实验过程,具备和中国大学研究生一起学习、研究和交流相关学科的汉语能力。
学期/教学周期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 专业词语:学习并掌握符号名称、物理和数学(包括高等数学)单位名称、物理和化学现象的名称、位置和方向的称说、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相关的名称、表示度量的名称、关于指令和要求的词语、化学物质的称说等。 常用表达式:学习并掌握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化学专业汉语中表述概念、称说图形间的关系、分类与举例、表述命令与要求、对概念进行变换解释(说明)等时所用的各种常用的书面表达式。 (2)专业汉语技能 听力理解能力:基本能听懂数学、物理、化学课堂上的汉语教学语言,能掌握 教师授课内容的中心大意,抓住要点。 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汉语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所学内容,在经过一 定时间的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数学、物理、化学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 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就相关学科话题参与课堂讨论。 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基本读懂大学入系的基础课程教材及内容较为简单的用汉语写的理工科专业文章,阅读速度达到 120-150 字/分,具有跳跃障碍、了解大意、查找信息、吸收新词语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章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 书面表达能力:具有整体听记较长语段(300字以内)要点的能力,速度不低于10字/分。能够撰写与专业相关的文章,语篇较为连贯,表达较为清楚、准确。
总体教学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尽管与基础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相关,但教学目标仍必须立足于汉语,而非学科知识本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对照各章节教学目标,教授与汉语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汉语言应用能力。总体教学过程见附件。 教学过程注重读写和听说的平衡,由读写和听力课程的老师协同准备教案和教学计划,相互配合教学,实现知识的良好衔接与能力的平衡培养,精准判断影响学生进度与障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重在培养学生对于理工科专业汉语常用词语、基本句式及常用表达范畴的理解掌握。读写与听力协同教学,可以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具体地了解和掌握,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精准帮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理工专业汉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更加高效全面。 教学过程中,读写和听力课程的老师协同准备教案和教学计划,相互配合教学,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共同设计教学图片、语言点展示、课程教具等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此外,本课程与基础知识课程(数学、物理、化学)在内容上紧密结合,要求本课程老师和相关专业课的老师协同准备教案和教学计划,相互配合教学,并精准判断影响学生进度与障碍的原因,有 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化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设置任务式作业,引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型的教学应包括任务前的准备、任务实施与引导和任务后的反思,具体实施过程为: (1)教师下达任务。教师所下达的任务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需要具有合适的难度,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又不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任务。教师可以把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或个人,使学生拥有充分的主动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到以前学过或者还未学到的内容,在合适的语境中活学活用,从而便于其掌握理工科专业汉语的用法。 (3)学生分析评价其他人的完成情况。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语言输出作为对专业汉语交流能力很好的训练。 (4)教师总结。教师在最后要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归纳总结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语言点,对学生所学内容加以巩固。 教学内容为数理化专业语汇和特殊句式,较为抽象。通过实际操作演示的方法,可以给学生以直观、具体的感受。实际操作演示法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实物、直观教具或多媒体演示,向学生说明教学内容和知识。待演示完毕后,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实验操作等实际活动,并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语言词汇演练,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 教学过程注重课内外的平衡,在课堂教学以外,要求一定量的课外学习时间,保证学习的连续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中建议课堂内外的具体时间配比建议为 1:1。课外学习内容主要为课内学习内容的巩固、操练及延伸,内容包括:复习课内所学理工科专业词汇,做到会读、会说、会写、知意;复习课上所学理工科专业汉语特殊句式和表达习惯,做到充分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复习课上内容所涉及汉语语境中理工科专业汉语常用概念和知识体系,完成固有理工专业知识体系与其汉语表达的汇通;进行课上内容听和说的练习。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阅读与课上知识教师应给学生布置合理的课外学习内容,布置学习内容要注意适度性、针对性和计划性。
学期/教学周期教学评价
基于前沿教育理论,不能只是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深浅程度,而是要通过“全流程的”考核反映学习各方面的表现。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作为评判学生所学知识的标准---形式较为单一,结论也较为片面。我们应该多角度地、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动态的评价。我们既需要传统纸质测试,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课堂表现等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我们认同最新的教学理念,主张评价过程不应只由授课教师一人来完成,评价结果更不是只由期中期末考试“一锤定优劣”。具体评价流程及内容为: (1)在学生的学生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学习记录和档案,实现真正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对小组的评价和个人的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良好结合。 (2)评价的内容包含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学习计划安排、问题确立、成果展示等多方面。 (3)对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在课堂笔记、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的内容中体现。
教学资源使用方案
本教学周期,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将利用如下教学资源:(1)选取实验视频,包括物理和化学实录教学实验视频,在课文讲解时使用,达到边展示边解释的效果;(2)网络选取和自制教学展示卡片或动画,包括设计数理化等词语解释的图片或动画,在词汇讲解时合理使用;(3)利用我校的istudy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平台上传了科技汉语教学微视频,利用这些微视频可以起到让学生预习、复习巩固、做课堂翻转的作用;(4)利用语合中心的教学案例库和教材案例库作为教师备课参考资料,以借鉴高效且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该课时主要演示了实验操作过程,教师通过运用物理相关知识的专业语言,在实验的展示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实验步骤,掌握相关专业词汇与句式,参与小组合作,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汉语完成实验报告。该课时教学目标符合学期总目标中如“听懂语速较慢的数理化等课程的教学语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组织语言进行回应”等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如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老师的要求,进一步完成实验报告等。
教学过程
本节课选取《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第九课课文三,内容涵盖课文三及该课文涉及的生词和语言点。该课文内容是关于“确定大气有压强”实验操作的,本着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数理化等专业课学习的实际需要,该课文所涉及的语言点与学生在理工科实验中的真实语境关系密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结合任务的教学法(Task-supported language teaching)和翻转课堂理论。将学习任务设定为:实验的操作、实验过程的描述以及实验报告单的填写。为了完成该任务,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词汇、语法等“支架”的基础上,在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表达实验操作的相关生词和语法。 本课时教学组织流程如下: 课前学习(线上) 课前以视频资源的形式将生词的讲解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完成如下任务且在线提交作业,以评价学生课前学习的完成情况,并据此调整课上教学。预习单见附件。 课上学习(线下) 一、导入(2分钟) 通过实物演示引入大气压强,并点出本课文内容是关于实验操作的以及实验目的。 二、检查课前生词预习情况 1.请学生朗读生词并正音。 2.讲解课前预习单中的易错题。 3.检查课前学习情况并练习使用生词: 活动:“你来比划,我来猜”,即PPT出现词组,一名学生做,请另一名学生说动作,包括:倒置玻璃杯、用玻璃杯盛水、取一玻璃杯、盖上硬纸片、按住硬纸片。 三、课文学习 本课时采用基于任务的教学法,先给出实验报告单,再次明确本课时的任务。学生在词汇和相关表达作为支架的基础上,来完成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的填写。现场操作实验与视频相结合,给与学生多感官刺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实验操作流程。 1.请学生观看第一次实验视频。 2.观看后,请学生朗读并给实验流程排序。 3.将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用三分钟时间,一人操做实验,一人描述实验。 4.展示活动:请一组同学上前做展示,一人操作实验,一人描述实验步骤,教师给出及时评价。 5.请学请学生完成实验报道单中第一次实验的步骤。 6.请学生观看第二次实验的视频。 7.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8.请学生完成实验报道单中第二次实验的步骤。 9.请学会给第二次实验的视频配以音。 10.展示课文全文,请学生朗读。 11.通过实验报告单,请学生找出两次实验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找出原因。 12.最后用“表明”得出实验结论。 四、强化语言点 1.通过图片和例句强化本课语言点“表明”“若”。 表明 1.这次考试成绩不错,表明大家都很努力。 2.这个实验表明,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 3.这个实验表明,大气有压强。 讲授重点:通过以上语境,导出表明+结论。 若 : 1.已知a//b,若a⊥c,那么b⊥c。 2.直角三角形中,若两条直角边分别为4cm、6cm,求斜边长。 五、作业: 1.请学生两人一组,一人做实验,一人描述实验过程,拍成小视频。 2.请学会僧完成实验报告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讲生词讲解部分以线上观看视频的方式安排在课前,并以预习单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上首先通过生生互动检查生词学习效果,并创造语境引导学生使用生词,然后以此为支架,进入课文讲练环节,最终完成实验操作、实验过程的描述以及实验报告单。课后请学生合作完成操作实验并描述实验内容的视频。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流程拆分教学任务、分解知识内化的难度, 增加了知识内化的次数,在教学中能够实现多次复现,使学生的汉语水平呈螺旋上升。同时通过课前和课上的任务安排,释放课堂时间,为课上互动提供更充裕的时间,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课前学习视频的布置,便于学生对不懂的知识点反复观看,能够减少学生在课堂中的焦虑感,一定程度缓解学困生问题,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读懂和听懂有关实验操作的语句,并能按照指令进行操作;能够简单表达实验步骤。但对于部分学生“按住、盖住”等词语的理解和使用仍是难点。
教学评价
本节课选取《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第九课课文三,内容涵盖课文三及该课文涉及的生词和语言点。该课文内容是关于“确定大气有压强”实验操作的,本着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数理化等专业课学习的实际需要,该课文所涉及的语言点与学生在理工科实验中的真实语境关系密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结合任务的教学法(Task-supported language teaching)和翻转课堂理论。将学习任务设定为:实验的操作、实验过程的描述以及实验报告单的填写。为了完成该任务,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词汇、语法等“支架”的基础上,在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表达实验操作的相关生词和语法。 本课时教学组织流程如下: 课前学习(线上) 课前以视频资源的形式将生词的讲解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完成如下任务且在线提交作业,以评价学生课前学习的完成情况,并据此调整课上教学。
版权所有@ 2021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 | 中文联盟 京ICP 备 08002516-8

报名参加

资料下载

活动报名将于11月10日开放,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