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福建师范大学
教学理念
翻转课堂在国际中文文化教学的实践
教学对象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12名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国学生,来自菲律宾、尼日利亚、苏丹、加蓬、马里、马达加斯加、柬埔寨、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母语为非单一语种,均非华裔;开展本课程时已有2年全日制汉语学习经历,达到HSK五级及以上水平
课程类型
高级汉语文化课(线下)
课时安排
8课时
在线教学平台
教程/资源
自编教材与教学资源
活动单元
自编《八闽文化》教材第三单元“人间烟火”第1节
徐君
讲师
孔夏智
硕士生
何俊彦
硕士生
苏楚怡
硕士生
姚钰银
硕士生
王心怡
硕士生
总体描述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具有悠久人文历史底蕴,“八闽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八闽文化是八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吸纳融会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精华,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翻转课堂”系列高级汉语文化课程,以“八闽文化”为主题,旨在向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介绍福建地区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福建地区文化现象中蕴含的风土人情。教师事先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并录制时长在10分钟以内的微课,提前让外国学生观看,并提出相关思考问题。线下授课主要采用“交流互动、情境体验”的方式进一步深入学习,使文化教学达到“精、细、深”的效果。在每一小节课程结束后,通过课后多元评价检测学生对于本节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期/教学周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让学生能通过本系列课程,了解中国福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了解福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二、技能目标 加强学生涉及中国文化“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八闽文化的同时能够听得懂、说得出、读得准、写得顺相关内容(以第一单元第1节《客家土楼》为例,能听懂对客家土楼分布、历史的介绍,说出客家土楼的建筑智慧及深远影响,读准客家土楼的相关文化表述,写下客家土楼的建筑特征)的表述;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提高学生汉语学习的效率与思考能力 三、情感技能 激发外国学生对母校福建师范大学所在地的八闽文化的兴趣,增强地域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总体教学过程
一、主要教学内容 “八闽文化”系列课程面向具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汉语学习者,课程选取了福建文化中八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从“文化遗产”、“学贯古今”、“人间烟火”、“海通八方”四个单元向外国学习者介绍福建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寓意: “文化遗产”单元选取了于 2008 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客家土楼、 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以及福建省地理标志产品寿山石这三个具有鲜明福建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留存作为教学内容,使学习者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古代建筑智慧,以及寿山石雕中蕴含的巧妙构思和美好寓意。 “学贯古今”单元介绍了宋代著名思想家、“闽学”代表人物朱熹所编写的《朱子家训》中蕴含的思想及宋代书院教育的相关知识。 “人间烟火”单元选取了福建饮食中的两个代表:乌龙茶和闽菜作为教学内容。向学习者介绍了福建人制茶、品茶习俗背后的闽茶文化以及善于烹制山珍海味、烹饪手法细腻多变、善于制汤、善于酒糟调味的闽菜特色。 “海通八方”单元主要包括福建地区的妈祖信仰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具有鲜明海内外交流特色的文化现象。向学生介绍了妈祖的来历与传说、妈祖庙庆典活动、妈祖的海外传播,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海运贸易发展的历史、泉州的历史文化古迹等内容,让学习者感受海上丝路文化及古今中外交流的意义。 二、课时分配 本系列课程囊括4个单元,使用8个课时完成教学内容,每课时30分钟。每节课开始之前,教师会提前布置学生观看与所学课程对应的微课视频,微课时长约10分钟。 其中“文化遗产”单元共计3个课时,“学贯古今”单元1个课时,“人间烟火”单元2个课时,“海通八方”单元2个课时。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具有悠久人文历史底蕴,“八闽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代改为八府,故有八闽之称。本系列课程旨在向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介绍福建地区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福建地区文化现象中蕴含的风土人情。 “八闽文化”系列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课程组织模式,这一形式符合生本教学理念。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先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素材进行学习,然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课堂实践探究活动解决问题。作为一堂文化类课程,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中所介绍的文化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避免文化教学流于形式的关键所在。 在本系列课程中,我们编写了丰富的音视频微课教材,并设计了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沉浸式文化课堂,使学生更为生动形象地学习相关文化知识。 四、教学组织流程 (1)“文化遗产”单元 《八闽文化——客家土楼》 课上,教师结合课前微课内容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教师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问。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观看PPT呈现的土楼建筑和介绍客家人的习俗,讨论客家土楼的建筑之美、人文之美,讨论结束后小组推选出代表总结本组观点。最后教师再做总结。 课后,教师将组织学生参观客家土楼群,通过接触客家土楼的一砖一瓦了解土楼建筑群的特点;品尝客家美食,初步了解客家美食特点,体会客家人地处封闭方圆但仍热情好客、开放包容的心态;感受土楼群依山傍水的环境,体会中国人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于建筑中的文化内涵。 《八闽文化——三坊七巷》 课上,教师结合课前微课内容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问。教师提前布置好活动桌,准备好三坊七巷建筑模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观看PPT呈现的三坊七巷来搭建模型,体会三坊七巷的建筑之美。教师介绍名人故居、名人故事,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之美。学生运用汉语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推选出代表总结本组观点。最后教师再做总结。 课后,教师将组织学生走三坊、逛七巷,通过亲身体验三坊七巷的一步一换,感受中国穿越百年的文人气息和文化底蕴。 《八闽文化——寿山石》 课上,教师结合课前微课内容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问。教师提前布置好活动桌,桌上放置精美的寿山石小件成品、寿山石的原石、雕刻工具等,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现场体验寿山石的初步制作——打磨、抛光,并通过PPT呈现大型寿山石雕刻艺术。学生运用汉语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推选出代表总结本组观点。最后教师再做总结。 课后,教师将组织学生参观寿山石和雕刻师傅的工作台,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2)“学贯古今”单元 《八闽文化——遇见朱熹》 课上,教师结合课前微课内容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问。 课后,教师将组织学生开展朱子文化研学之旅。如闽学四贤故居、书院遗迹等。朱熹在福建的史迹还有很多,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朱子文化对福建的影响。寻找日常生活中体现朱子文化精神的事情,思考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人间烟火”单元 《八闽文化——乌龙茶的故乡》 课上,教师结合课前微课内容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问。 教师提前布置好活动桌,桌上放置茶具、茶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现场体验用简便的盖碗茶泡法泡制大红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采茶、制茶的要求十分严格,季节、天气、工序、手法等不同都会影响到茶叶的品质。通过PPT呈现茶叶、精美茶具、茶馆等,通过视频展现茶艺和功夫茶。让学生感受福建武夷山人吃苦耐劳、善于创新的制茶精神。学生运用汉语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推选出代表总结本组观点。最后教师再做总结。 课后,教师将组织学生赴武夷山实践,让学生切身领略茶元素,并用个人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并让学生用盖碗茶的泡法泡水仙和肉桂,对比它们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到茶文化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之一。 《八闽文化——闽菜风味》 课上,教师结合课前微课内容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问。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关于制作闽菜的纪录片,让学生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建人的美食生态。 课后,老师将让学生到大街小巷品尝不同闽菜,并用个人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查阅八大菜系的相关资料,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体会闽菜与中国其他七大菜系的不同,感受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以及独特的味觉审美。 (4)“海通八方”单元 《八闽文化——天下妈祖》 课上,教师结合课前微课内容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问。通过PPT介绍妈祖信仰在发展中既吸收了佛教的慈悲思想,又体现了道教的护国庇民思想,还融合了儒教的伦理道德学说,体现中国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点。 福建民间有很多深受人们爱戴的女神,课后,教师将组织学生赴莆田湄洲岛实地走访,领略妈祖信仰。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女神信俗产生的背景,并从中总结在她们身上体现的中国文化精神。 《八闽文化——海路通八方》 课上,教师结合课前微课内容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问。通过PPT介绍泉州港从开辟到发展兴盛到衰落的历史进程中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物,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悠远历史和古代的中外交流与贸易。 课后,教师将让学生参观考察与古代福建对外联系相关的文物史迹,并用个人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 五、教学特点 本系列利用福建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学生课前观看相关的微课视频,并自主探究其中的思考题,课上由老师引导,分小组共同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增进对八闽文化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其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部分单元中,教师可以组织体验式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会中华文化,例如:自己动手泡茶、做闽菜,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三坊七巷、观察土楼模型,还可以观看文化类视频,充分感受文化内涵,培养学习者对八闽文化的兴趣。
学期/教学周期教学评价
建立起文化多元评价体系,多方面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语言性技能的表达程度、实践性技能的操作程度,利用包括但不限于课前微课思考问题、课堂参与交流、课后习题等方式给予学生形成性评价。 在本系列课程结课时,利用小组展示、实践性作业、习题检测等方式对学生形成终结性评价。
教学资源使用方案
一、微课视频(翻转课堂) 事先录制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展示学习内容及其相关的影像资料,并在视频中预留思考问题,让学习者在课前观看视频并思考答案;课堂上主要讨论、解答视频中预留的问题,展示体验文化习俗;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上交流互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有助于促进其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八闽文化》自编系列微课教材(目录后附) 以“八闽文化”为主题,“文化遗产”、“学贯古今”、“人间烟火”、“海通八方”为四个单元,编写一套教材,共计8节。 其中“文化遗产”篇包括客家土楼、三坊七巷、寿山石三个课时,“学贯古今”篇有遇见朱熹一个课时,“人间烟火”篇包括乌龙茶的故乡、闽菜风味两个课时,“海通八方”篇包括天下妈祖和海路通八方两个课时。 该系列教材向外国学习者详细介绍福建的历史和现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寓意。教材将八闽文化按内容分成四个单元介绍,有利于学习者归纳学习;教材通过视频、图片、情景等多渠道展示八闽文化中的特色内容,给学习者沉浸式体验,激发学习者对八闽文化的兴趣,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中外文化交流中来。 三、八闽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 准备相关的文化产品,展开课堂文化活动,通过实践来体会八闽文化内涵,激发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在“文化遗产”篇,使用客家土楼、三坊七巷相关的建筑模型,直观展现其建筑的布局方式和特点,使学习者体会其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智慧;展示寿山石制作的印章和雕刻作品,供学习者观察欣赏,感受寿山石的精美和石雕艺人的智慧。 在“人间烟火”篇,使用相关泡茶器具,展示日常的泡茶方法,教授泡出独特茶香、保留茶叶本味的小技巧,向学生展示了一杯好茶的诞生过程,同时学生也通过茶具品味到了不同种类的茶水,对中国茶艺有了更为具象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茶的功能、分类以及福建乌龙茶的由来。 (2)了解福建乌龙茶的相关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3)了解大红袍的品茶方式“功夫茶”等内容。 (4)学会大红袍的“盖碗茶”泡法。 2.情感目标: (1)了解福建乌龙茶背后蕴含的闽茶文化,提高学习者对福建乌龙茶的兴趣。 (2)让学习者感知福建乌龙茶,激发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 (3)让学习者学习乌龙茶的便捷泡法,推动课后实践。 二、与周期目标间的关系 (1)与周期知识目标的关系:本系列课程的设计旨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福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了解福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其中,本课时涉及八闽文化中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闽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闽茶文化的学习,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2)与周期技能目标的关系:本系列课程的设计旨在加强学生涉及中国文化“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八闽文化的同时能够听得懂、说得出、读得准、写得顺相关内容。学生通过“翻转课堂”,能听懂对茶的功用和分类、乌龙茶的由来,说出制茶过程中乐观、创新、吃苦耐劳的人文精神和闽茶文化对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读准品茶的汉语表述、茶具名称表达、泡茶的基本过程,写下茶叶、茶香、泡茶后的感受。 (3)与周期情感目标的关系:本系列课程的设计旨在激发外国学生对母校福建师范大学所在地的八闽文化的兴趣,增强地域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在福建省武夷山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武夷岩茶,亦称“红茶鼻祖”。作为曾经英国皇室喜爱的红茶,武夷红茶在国际上广受好评。因此,闽茶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课时利用所处的地域优势,结合汉语微课、翻转课堂和体验式汉语文化教学理念,让留学生能通过一节茶文化的翻转课堂实践,让学生了解到茶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人采茶、制茶、品茶中,是中国人吃苦耐劳和勇于创新的体现。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结合学习品茶的汉语表达,将汉语语言实践自然融入到文化教学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汉语学习效率与思考能力。 二、选取教学内容及依据 本课以福建乌龙茶为讲解对象。 依据在于: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具有悠久人文历史底蕴。其中,八闽文化中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成为了越来越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因此,茶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福建省武夷山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武夷岩茶,亦称“红茶鼻祖”。作为曾经英国皇室喜爱的红茶,武夷红茶在国际上广受好评。 因此,乌龙茶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 三、教学组织流程 1、观看微课视频(课前预习):学生观看《乌龙茶的故乡》微课视频,思考课后问题。 2、组织线下课堂:通过在武夷山录制的视频与现场讲解,将同学带入武夷山情境;示范教学大红袍的“盖碗茶”泡法;以小组为单位实践“盖碗茶”。 3、布置作业:通过写作和交流对话,复习品茶的汉语表达,提升汉语表达能力。 四、如何达到线下教学特点和预期目标 课前阶段:教师提前录制微课视频供留学生自学,掌握茶的功用、分类、乌龙茶的由来以及其中蕴含的语言文化知识。 课中阶段:教师将线上的微课内容过渡到线下教学中。①教师设计相应的学习主题和互动环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问;②教师提前布置好活动桌,桌上放置茶具、茶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现场体验用简便的盖碗茶泡法泡制大红袍的过程,提高课堂参与度。这里将线上的品茶“一看二闻三饮”转为线下体验式教学。 课后阶段:教师针对所学内容给学生安排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赴武夷山实践,通过对闽茶文化的了解,将茶文化知识与语言教学、口语训练自然结合,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教学评价
课前,以微课视频《八闽文化——乌龙茶的故乡》作为学生课前了解茶文化知识的渠道。 课上,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师设计相应的学习主题和互动环节,请学生回答微课最后的思考题,以检验微课学习效果;教师通过武夷山之旅视频回顾微课内容,并作为课堂导入。采用体验式文化教学,教师介绍茶具,并示范用“盖碗茶”泡大红袍的过程。示范完后,教师让学生现场泡茶,体验泡茶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汉语口语训练,引导学生用微课视频里学习过的品茶汉语表达、“一看二闻三饮”、“苦尽甘来”等中国文化精神内涵”说出大红袍“看起来”、“闻起来”、“喝起来”怎么样。课后,教师布置品茶对比小作文。达到茶文化知识与语言教学、口语训练自然结合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本课主要运用了激励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两个评价手段:在激励性评价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对敢于发言或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较为内敛的学生发言。在多元化评价方面,在小组活动中将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用多元评价方式代替传统单一评价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进行评估,能够较好地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
版权所有@ 2021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 | 中文联盟 京ICP 备 08002516-8

报名参加

资料下载

活动报名将于11月10日开放,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