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云南师范大学
教学理念
生本立场理念、终身学习理念
教学对象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4年全日制教育大二或大三的留学生。通常情况,授课对象国籍构成复杂,有少量华裔学生,大部分学生并未系统学习或接触过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通论课开设时,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HSK4级,能够较为流利地表达自己日常生活经历和简单看法。但是对于专业课当中的专有名词还相当陌生,阅读和理解长句、难句也有困难。 学生反应中国文化课程学习的困难包括:生词量大、阅读材料难、学习内容难以和中国当代现实相结合。
课程类型
必修型专业选修课
课时安排
一周2课时,一学期18周,共计36课时
在线教学平台
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
教程/资源
《中国社会与文化》,王天玉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
活动单元
《中国社会与文化》教材第十二章第一节:中国建筑
董玮
云南师范大学讲师,中国文化课程建设负责人,从事中国文化教学十年,曾多次获得校级、省级教学奖项。
许慧珠
本土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现在在清迈大学孔子学院以及清迈孔院教学点担任泰方本土教师。
李玥
公派教师,中国地质大学传播学硕士,国际教育学院专职中文教师。现任泰国清迈大学孔子学院公派教师。
马雪央
志愿者。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清迈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
许嘉杰
云师大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研究生,曾获全国第二届“汉语+”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桥妙玲
硕士留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中外交流搭起友谊的桥梁。
总体描述
中国文化通论课为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各方向必修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以大二、大三各国留学生为主要授课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授课内容。目前本课程已经进行了2年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授课方式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和创新。 目前中国文化通论课的设计原则,是依托模块教学理论,对课程内容模块化,通过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对中国文化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课程特别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之间的联系,尽量避免类似课程和中国现实之间的“脱节感”,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当代文化繁荣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中国文化通论课,有利于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并为学生未来继续了解中国奠定基础。
学期/教学周期教学目标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中国服饰、中国饮食、中国建筑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特点。 (2)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 (3)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领会中国当代文化繁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联系。
总体教学过程
(1)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按照模块理论的思路分配如下: 课程导论(中国历史、地理概况):2课时。 中国建筑(中国民居、宫殿、园林、中国建筑传承):8课时 中国手工艺品(青铜器与瓷器):2课时 中国服饰(中国服饰简史,彭妈妈的穿衣风格):4课时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地域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中国美食的外传之路):8课时 中国的乐器与音乐(中国传统乐器、中国戏曲、中国舞蹈,摇滚乐与中国传统音乐):4课时 中国绘画与书法(中国绘画简史,如何欣赏中国书法):4课时 中国民俗(婚俗与葬俗,节日习俗):2课时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分期):2课时 (2)本学期中国文化通论课教学组织流程如下: 每个模块的知识点被分成一、二、三等三个不同级别。其中,一级知识点为基础知识点,其中的内容学生课通过预习教材获得;二级知识点为理论知识点,需要在掌握一级知识点的基础上完成总结和提升,使原本分散的知识点形成有条理、有逻辑的知识线索;三级知识点及综合提升,要求学生在掌握一、二级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对具体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扩展学生视野,加强中国文化课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联系。 在具体的课程操作过程中,一级知识点通常通过学生预习教材习得,二级知识点由教师检查预习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总结和概括。三级知识点理论部分由教师引导完成学习,实践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形成调查报告。 以“中国建筑”模块为例,其中一级知识点包括:中国民居的六种样式、故宫的建筑原则与主要建筑、苏州四大园林、北方皇家园林、中国宗教建筑分类。二级知识点包括:影响建筑形式的因素、四合院与中国文化、故宫对中外宫殿建筑的影响、中国园林的建造特点、圆明园中的“中”与“西”。三级知识点包括:中国建筑传承、正义坊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的异同分析 (3)受到疫情影响,本学期中国文化通论课全部采用线上授课形式。若回到线下课堂,则上述一级知识点在线上完成预习引导和学习检测,二、三级知识点线下完成。中国文化通论课面临的一个困难是,课时偏少,教学内容丰富。线上线下的配合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较高,具体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探讨。
学期/教学周期教学评价
本学期中国文化通论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试结合的方式进行。按照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的要求,课程过程性评价占总评成绩5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50%。 本课程过程性评价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出勤率30%,作业完成40%,课堂表现30%。其中,课后作业以调查报告为主,主要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完成。课堂表现主要依据学生发言次数和发言质量给分。 期末考试本学期采用机考、开卷的方式完成。期末考试题型以主观题为主,辅以少量客观题。其中,客观题主要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的情况,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点进行文化现象分析方面的能力。 经过数个教学周期的考察,该评价方式下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表明该考察方法能够切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资源使用方案
本学期教学资源以中国文化通论课教材为主。但在运用教材时并非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学情,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进行了选取和整合。 按照教材安排,文化课第一章即中国文学。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在尚未具备文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就进入中国文学的学习,学生普遍会表现出较明显的畏难情绪。中国文化通论课根据学生的具体语言水平和认知水平,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处理。从物质内容比较多的文化先想入手,逐步推进到精神内容非常丰富的文化现象。这一教学顺序,能够降低学生在课程开始时的畏难情绪。当课程最终推进到中国的绘画、书法、文学等较难内容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化分析能力,形成了对中国文化较强的认同感,由此较难部分的内容学习也比较顺利。 除教材外,中国文化通论课大量利用图片和各种影视材料,在学生不能回到中国的前提下,尽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课程中使用的图片,除了部分来源于网络,还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程团队自己亲赴中国各地时拍摄的相关图片。视频材料主要用于向学生介绍中国当代的社会情况。以“中国美食的外传途经”为例,李子柒、滇西小哥等流行up主视频的介绍、火神山医院的建造视频等资源,能够让学生以一种更加直观、且更受年轻人喜爱的方式看到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使他们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中国文化的学习中来。 受到疫情影响,中国文化通论课目前主要以网络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教学依托的网络平台,主要是腾讯会议和超星学习通。其中,超星学习通承担了考勤、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考试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教学环节则在腾讯会议完成。两个网络平台资源的相互配合,能够满足目前的学习和教学需要。
教学目标
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苏州博物馆的建造风格 (2)学会分析当代建筑中的传统元素 (3)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的影响 本课时教学目标主要对标课程教学目标中的第三条,即通过观察和体验,领会中国当代文化繁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联系。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体会到的是中国现代的城市生活。如果不经特意引导,学生很难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1)本课时设计采用BOPPPS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授课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能够较为及时地反映学生每一个课时的学习情况,对于及时调整留学生专业课的授课速度和方式有意义。本课时选取《中国社会与文化》第十二章第一节“中国建筑”为讲授对象,并在教材知识点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延伸。建筑是中国文化中物质内容较为丰富的文化现象,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的影响,能够有效降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难度,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本课程教学组织流程如下: B-导入(0:00-5:00):视频导入中国当代城市的传统与现代 O-学习目标(5:01-6:40):展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P-前测(6:41-9:01):检测学生复习情况,决定授课具体节奏 P-参与式学习(9:02-22:49):苏州博物馆和中信大厦中的中国传统元素 P-后测(22:50-25:35):成都太古里建筑中的传统元素 S-总结与作业(25:36-26:19):布置作业,总结本课时重点 (3)本课时教学为线下教学。按照中国文化通论课整体安排,本课时的准备知识为中国民居分类及中国私家园林。其中,中国民居分类以线上视频的方式完成,中国园林艺术为线下课程。知识点采用线上方式,知识点的运动采用线下方式,线上线下配合不仅扩展了教学的容量,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中国文化的立体化认识。以“中国建筑”为例,则学生一方面学习了中国民居的分类、中国宫殿的建造特点、中国园林艺术、中国宗教建筑简况,另一方面又不局限于知识点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代文化现象,达到了课程的预期目标。
教学评价
本课时的评价分为两个部分: (1)当堂以前测和后测的方式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其中,前测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是否已经做好了课前准备。如果学生准备不理想,则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程序。后侧部分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以本课时为例,本课时的一个重难点,就是要分析中国当代建筑中的传统元素,后侧部分紧扣该重难点,以成都太古里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自己对其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和探究。在后测过程中,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扩展,引导学生注意到建筑风格的地域特色。学生可结合本课时学习目标,自评学习效果。 (2)本课程通过作业,进一步完善学生独立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鼓励学生选取自己国家或中国的当代建筑,分析其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根据往年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国家的现代建筑进行分析,这就扩大了本课时传授的文化分析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比较的视野。课后作业在超星学习通平台提交,采用教师评价的方法完成。
版权所有@ 2021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 | 中文联盟 京ICP 备 08002516-8

报名参加

资料下载

活动报名将于11月10日开放,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