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兰州大学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听说为主、先听后说,混合式教学。
教学对象
来华留学生(越南、马达加斯加、吉尔吉斯坦),母语分别为:越南语、英语、俄语。平均年龄20岁,已经掌握约1400个汉字,通过HSK4级考试。
课程类型
视听说课
课时安排
周2课时,共计18周
在线教学平台
雨课堂
教程/资源
《中国微镜头》
活动单元
中国微镜头——中级(上)教育篇・扩展视听《中西方教育》
昔小飞
汉语国际教育中心秘书
贾丽
研一在读学生
刘子硕
研一在读学生
武慧晶
研一在读学生
魏含睿
研一在读学生
陈雨歌
研一在读学生
总体描述
一、授课类型:视听说课 二、授课主题:有关爱好、教育、职业、校园、考试、家庭、体育运动、购物、城市生活、旅游、天气、电影、家乡等方面重点词语、语法的教学及其应用专题学习。 三、教学对象:按照《中国微镜头》中级(上)的标准,本课教学对象为已掌握词汇1200至2500个,能接受语速为每分钟200至230字的视频,且当前汉语水平已达HSK4级的外国学生。 三、方案设计原则: 1、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2、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加强系统性原则; 3、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 4、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5、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由具体到抽象、先一般后特殊,注重程序性原则; 6、听说训练相结合,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的可行性原则; 7、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动性,关注反馈性原则; 8、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四、教学预期目标: 1、听力练习,锻炼学生掌握视频材料主旨大意及细节能力; 2、口语练习,帮助学生开展谈论校园、职业、爱好、教育等话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介绍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热情。 4、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学生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基本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视听理解教师播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教师精心安排与每课话题有关的趣味性操练,引发学生对视听说课的兴趣,更进一步帮助学生达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最终目的。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融通中外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关键。 “两极”格局结束之后,世界更加多元多样,多种文明多种潮流在交锋交流中共存,如何超越历史传统、文化语言、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障碍,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把中国人的话说给外国人听,而且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意听,就必须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 教学中要灵活生动地体现四个“大国形象”:强调我国历史底蕴深厚、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强调我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强调我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强调我国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学期/教学周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词汇的学习,能够准确掌握生词中的名词、动词; 2、通过语言表达与交际练习,能够理解并记忆对话内容,能用所学语言点和词汇基本完整地进行交际; 3、掌握中级阶段所要求的听力技能和相应的交际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准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自主识字、认识生词,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汉语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对汉语汉字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2、确立正确的汉语学习态度,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有机地渗透文化教育,通过教师富有中国特色的课堂引导,了解中国当代正确的义利观、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本、“一带一路”等举措,读懂中国的标志,记住富有中国特色的表达。
总体教学过程
1>本学期教学的主要内容:本学期将以《中国微镜头》教育篇、爱好篇、校园篇、职业篇等九个话题的课本为教材,以教材中的视频内容为主要载体,主要教授教材中包含的词汇、语言表达固定搭配以及语气功能,课上重点突破、课下自主学习模式相结合,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师引导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课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检验、练习与巩固,以确保教学的有序、高效开展。同时,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调查采访的形式,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的语言表达搭配以及语气功能在表达中得到练习,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 课时分配:本学期教学共涉及九本教材(九个话题篇章),每本教材预计分配四课时,共计三十六课时完成全部教学内容。以《中国微镜头》校园篇的课时安排为例,第一课时讲授内容为“精视精听”部分Part1与Part2,第二课时讲授内容为“精视精听”部分Part3,第三课时讲授内容为“扩展视听”部分,第四课时用以分享与点评学生课下完成的“调查采访”内容。由于教材间主体架构与章节安排基本相同,因此每四课时之间的学习进程安排基本一致。 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的主动性,实施差异化教学。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本教学设计主要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下为具体思路与论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不断迎来新的挑战。随着数字时代时空格局的变化以及对教学主体的再审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定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慕课”、“翻转课堂”“零课时教学”等教学模式逐渐体现出其优越之处。2005年,何克抗先生提出blending learning,其原有含义是混合式学习或结合式学习,即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而在何克抗先生这里,进入二十一世纪,这种教学模式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含义:“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韩秀娟、王涛两位老师在《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视听说设计》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因此本教学设计中许多内容受到两位老师已有研究的启发,并在两位老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本节课教学实际、教学理念的改编。综合已有研究,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归为以下三点: 1.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教学,利用电子音像加强对学生的刺激,达到加强互动、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功效。 2.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保持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强调教师的引导性。 本次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主张课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课上教师引导相结合,将学生在课下的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并且对学生的课下学习任务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课下学习的成果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课堂教学视频内容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采取练习等手段进行巩固。《中国微镜头》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视听说教学,该模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充分利用课上课下的学习时间,有利于延伸视听说课堂教学,解决课堂课时不够的问题。由于视听说教学的教学视频多取自真实语境,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更为真实的语言输入、提高学生对交际场景的理解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生词多、视频长等问题,再加上教学环节多,因此如果将所有内容都放在课上进行讲解与处理,往往会出现课堂课时紧张甚至不够用的情况。而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视听说教学关注并引导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在课下也可以观看课上老师播放的视频,并根据视频内容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上课未能完全明白的部分内容查漏补缺,并充分运用课堂中老师所教授的交际表达法与线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升“视”“听”“说”的综合技能,将之运用到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去。在这一教学模式方法指导下,我们将很大比重的教材内容放在了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以词汇教学为例,“精视精听”中每一Part的词汇,我们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查找词典、对比教材后附的生词表等方式掌握其基本词义,并通过练习册中的练习题掌握词汇在具体句子中的搭配和用法。对于一些比较难、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汇,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独讲解与练习,并结合视频中的具体语境进一步阐释其意义和用法;而对于较为简单的词语,则通过简单的词汇替换、连线等练习检验并巩固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这种教学设计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偏误,让教学得以有序高效地开展。 具体而言,以作为课文主体的视频内容为例,在进行视频内容的课程规划时,我们首先考虑到视频部分不能像词汇部分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而是在课上集体观看视频,这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集中、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捕捉有用信息,如果提前观看,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依赖,不利于在第一时间捕获更多信息,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理解与转换能力。我们将视频分化进两个课时进行播放,并在相对应的课时中讲解其分化出的课时内容。这种规划的主要依据是课本中已将视频按照时间切分为三个Part,每个Part有其独立的词汇讲解部分与练习部分,这让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对视频内容和其对应知识点教学进行安排。在具体课时安排中,我们将Part 1、Part2的视频内容归于第一课时,将Part3的视频内容归为第二课时,这主要是基于对视频时间与教学容量的考虑。Part 1基本是视频主体的导入部分,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分钟到两分钟;Part 2和Part 3则进入具体事件,时间相对较长,由于Part 3兼顾对视频的收尾,因此时间一般更长于Part 2。以《中国微镜头》职业篇的课堂视频《独立摄影师》为例,该视频总时长为14分28秒,Part 1时长2分57秒,包含内容为向北毕业后拒绝回家进冶金厂工作、决意北漂追逐自己的摄影梦想,为整个视频的起因,总体时间不长;Part 2时长5分32秒,主要内容为向北与朋友接下拍婚纱照的工作,并进行整个拍摄流程;Part 3时长5分58秒,主要内容为拍婚纱照的情侣讲述因现实原因可能不得不分手的现状,向北在拍摄结束后的迷茫与感慨,以及向北发朋友圈后奇迹般的转变。如果将整个视频放在一个课时,可能会导致课堂时间紧张,词汇讲解时间不足,如果不能将每一Part的视频与其相对应的词汇放在一起讲解,一方面可能会让学生对视频中的某些内容理解困难,另一方面结合视频内容讲解词汇的功效会大大降低。同时Part 3后面还有“语言表达”部分,在第二课时Part 3内容讲述结束后立刻进入“语言表达”部分,可以让学生很快将语言表达重点词汇与视频内容相联系,从而能够更快速地理解其中的语气表达、在句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方面内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从教材的内容部署出发,重点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特点,同时除课文复述、词汇讲解等较为机械的教学设计外,更加注重语言表达的常用词汇、语气功能教学、调查采访等具有交际性的环节设计,应用性更强,视频的选择也多来源于真实语境,能够进一步适应学生对提升汉语交际能力的需求。 2>本学期教学组织流程 在混合教学模式的理念指导下,本课程对课下与课堂中的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要求。本课程以每四个课时为一组,每组的教学任务都为完成所教授教材的全部内容,由于《中国微镜头》的教材设计在结构上具有同一性,因此在教学设计在每一组教学中具有通用性的特点。鉴于课下学习在本课程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将课后作业与课下自主学习内容合为一个环节——课后学习内容。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堂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循序渐进,每个课时对词汇、视频内容、语言表达等有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一课时主要进行前两个Part的视频内容与词汇教学。视频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视频所要表述的主题以及重点内容,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视频内容的已学部分;词汇的学习由于学生已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课上要求学生对各类词汇进行复习,对于难度较大的词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了解其实际意义与用法,并回忆起记忆库中的相关词汇,正确率达90%以上。第二课时主要进行第三个Part的教学与语言表达部分的教学。视频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视频所要表述的重点内容,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整个视频;词汇的学习要求与第一课时一致,并要求学生对“精视精听”部分所有词汇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语言表达”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在句中的位置与作用,并能运用到实际语言表达中去。第三课时主要进行“扩展视听”部分的教学。除对视频内容和词汇方面的基本要求外,本节课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扩展视听”部分综合练习“说一说”一题给出的讨论点进行小组讨论,并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提示以及教师的示范在课堂上把讨论结果表达出来。第四课时则主要进行口语表达。小组讨论结果展示方面需要学生对讨论结果与调查报告有比较清晰理解与认识,并能将其用精炼的话语表述出来;课堂临时话题讨论方面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对于准备时间较短的话题能够快速调动记忆库里的相关内容进行表述与对话。 2.技能领域:听:能够听懂语速为每分钟200至230字的课程视频。 说:能够用顺畅的语言将“精视精听”“扩展视听”部分的视频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并且在小组展示和临时话题环节,能够用正确的语气进行表达,并较为清晰正确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或自己的想法。 读:能够以每分钟180字的语速朗读“语言表达”部分的例句,同时能够正确将“语言表达”板块的例句中需要重读的部分读出来。 写:能够以每分钟12至15字的速度书写本课生词,并能够将“精视精听”板块后附“综合练习”口语表达部分用汉字写下来,同时能在第四课时进行小组成果汇报时用概括性的语言把其他同学报告的内容记录下来。 3.情感领域:将视频作为课文内容的载体,引起学生对本部分视频内容的兴趣,进而引起学生对该教材讨论话题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表达,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热情,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以及与人交际过程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表达。 二、词语教学环节 1.教材内容 教材中给出的词语与视频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是对理解课堂视频内容进行预备。具体而言,以《中国微镜头》爱好篇“精视精听”板块的词汇为例,该板块词语共计61个,其中名词、动词、副词与形容词共计55个,专有词汇与固定搭配共计6个,体现出整体词汇量大、总体难度适中的特点。 2.教学步骤 课下自主学习 (1)“精视精听”部分词汇,首先按照词类识词,具体词类在教材中已经分类标出,其次参考附录中的词语表以及词典,对词语意义有所了解,把理解有困难的词语画出来,最后完成练习册中相关词汇练习,掌握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搭配,并思考“词语学习”部分的相关问题。练习册中的习题应多样化,在对词义、搭配进行练习的同时,也要能够调动学生记忆词汇库中的相关词语,如: “失落”表现的是一种低沉、不开心的心情,在你的印象里还有哪些词和它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和它意义相反的词有哪些? (2)“扩展视听”部分,教材中未按照词类进行划分,但词汇数量相对“精视精听”板块更少,且难度相对较低,课前需要学生对照词典与课本后附词汇表进行词义的区分,并通过练习册中的习题简单了解其搭配与出现的场景。 课堂教学 (1)先随机点名让学生回答“词语学习”部分教材提出的问题,随后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检验词汇预习情况,讲解重难点词汇。同时需要注意,本课是视听说课,“说” 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课上应当设置词语发音检查环节。 发音检查:采取先全班一起认读后随机点名进行认读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将学生发音出现错误的词语标注出来,再带领全班进行个别认读。 实物类词语:“导演、水滴、戏剧、寝室”等。这类词语难度相对较低,不用占据过多课堂时间。可以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说词语,以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或出连线题让学生连线,让学生把实物图片与词语相匹配。 在大纲范围内,用法简单、含义较抽象的词语:“念、想象、幸运、失落”等。这类词语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词典、课后生词表了解词义,在课上由教师通过练习方式检查学习情况,用填词题或问答题的方式对预习情况进行检验,重点在于让学生注意这类词在句中的位置、搭配等,并且教师需要让学生注意到其常见用法或通过点出其在课文中的用法引出其具体的用法。 比如:问答题:“流浪汉”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课堂视频出发讲词在课文中的用法:领导:(《中国微镜头》职业篇Part 1)(播放视频片段)提问:向北在视频中所说的“领导”指的是谁?学生回答后根据正确答案进一步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把哪些人称为“领导”。 在大纲范围内,意义较抽象,但在现实语境中出现较多,语法功能较为重要的词语。如:对口、起码、劣质、居然、祝福等,这类词需要在课堂中由教师花时间讲解其词义、搭配、用法等,并在课上举例说明其在具体句子中的用法,并设计替换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并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课下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这类词语多为虚词,语法功能较多,但由于本课程是视听说课程,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主,因此比起生硬地讲解语法功能,更应该让学生掌握其常用搭配,并关注其语气功能的教学。 例如:居然。在讲解“居然”的意义、基本搭配之后,讲解其一般表达的语气:事实情况与自己的预期或想象不符,因此是较为惊讶的语气。给出例句:“我原本以为这个假期他会去天水,没想到他居然去了酒泉”。对例句进行简单讲解之后,进行替换练习:“我原本以为 ,没想到他 。” 超纲且不易理解的词:如“断粮饷”“打下手”“多多包涵”“春困”等,这类词大多被教材划归在“固定搭配”和“专有名词”词类中,部分在“综合注释”部分有比较详细的解释,一些专有名词则在“文化链接”板块有说明,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与理解。这类词只需要对其在视频中的用法进行讲述,不用过多扩展。 如:“打死我也不……”(《中国微镜头》职业篇Part 1) 提问:在视频里,向北说:“打死我也不去你那冶金厂上班。”那么请问他想不想去父亲的冶金厂上班呢?不想。所以“打死我也不……”后面接动词词组,表示特别不想做的事。那么大家有没有特别不想做的事呢?请用“打死我也不……”说一说。(随机点名,“打死我也不吃药”“打死我也不吃胡萝卜”等) (2)在进行词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通过肢体动作引导学生大脑对具体动作产生反应,进而对不同的词语进行识记与拼读。同时在进行动作演示的过程中,可以用一组动作将一串具有意义联系的词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记忆。 如:在讲解词语“批评”(《中国微镜头》教育篇)时,由于学生的词汇记忆库中有与其意义相反的词语“表扬”,则可以通过相反的动作指令让学生通过反义对词语进行识记。如把向左指定为“表扬”,向右指定为“批评”,先领读,后逐渐让学生能够自行根据动作指令说出这两个词,从而通过动作和“表扬”的词义学习和记忆“批评” 的词义。 三、视频理解部分 1. 课前引入部分,随机点学生起来回答“热身”部分的问题。为防止学生不知道怎么应答,可以先由教师对句式进行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借此来让学生了解本课的话题,对正篇的视频话题有心理准备。 2. 课下自主学习 视频部分不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但是学生应在课下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观看视频,复习视频内容,并据此完成相应的课后任务。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结束后,学生需要在课后对已学部分的视频进行复习巩固,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视频内容。在“精讲精练”板块的“综合练习”部分第二题是课文复述,其中提供了对应课文复述的格式,如《中国微镜头》校园篇Part 3后综合练习中的复述题:“李曌华是……的一名学生,今年……,来自……,念……专业。今天她很忙,要上……的课,中午的英语课每个人都要……,她讲得……,因为……。”为防止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出现没有条理的情况,应要求学生参照此格式进行复述练习与表达,这样也能减小学生进行复述练习过程中组织语言的难度,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口语表达上。为保证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防止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课文复述练习时产生错误形成习惯,教师应在“精视精听”部分讲解结束后的第三课时中课前复习时设置检查环节,要求以“综合练习”中的提示格式将之前两节课所学全部视频内容进行复述,检查对课文的理解、记忆与表达。 3.课堂教学 (1)“精视精听”环节的视频理解要求在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中完成。由于教材中有较为详细的引导,因此应以教材中的提示、练习为基础进行教学。如第一课时要对Part 1和Part 2的视频进行播放与讲解,在课程开始时,要求学生结合Part 1的内容提示,带着问题观看第一遍Part1部分的视频,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词在视频中出现的位置,视频播放结束后要求学生回答“内容提示”中提出的问题。词汇教学应放在第一遍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此时学生结合课下自主学习的词义与搭配可以大致看懂视频意思,但一些难度较大的词汇和可能遗忘了的简单词汇会让学生产生理解困难,此时进行词汇讲解一方面可以结合视频中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与相关搭配,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加理解视频中词语出现时对应的情节的意思,帮助学生在第二遍观看视频时能够基本掌握视频的全部内容。在学习完Part 1词汇后,结合“综合注释”看第二遍视频,加深对重难点词在课文中的理解,边看边完成Part 1的练习第一题的表格部分。教材中各个Part的结构设计基本一致,以上对Part 1的视频理解部分设计基本可以应用到其他两个Part中。 (2)“扩展视听”环节的视频理解要求在第三课时中完成。该部分视频同样要求播放两遍,并依据教材进行讲解。播放第一遍视频,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让学生根据“扩展视听”后综合练习的第一题,带着问题看视频,提高学生的专注程度,并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完成第一题。第一题难度通常不高,是和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表格题或判断题,学生在第一遍视频播放完后完成的难度不大。播放第二遍视频,阅读内容提示,根据视频内容完成“扩展视听”部分的除第一题和“说一说”之外的其他题目。这些题目涉及词汇、难度较大的视频内容理解,如《中国微镜头》 职业篇中“扩展视听”的第二题与第三题: “2. 用下面的词语替换句中画线的词语。” “3. 根据视频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乘客说‘为什么不写一首反映你们生活的歌曲呢’,说话人是什么意思? 询问余波的生活 B. 建议余波写一首歌 C. 询问余波写歌的原因 D. 建议余波改变自己的生活” 四、语言表达部分 本课为视听说教学,因此语言表达部分的设计是本课的重要环节。整体而言,本环节主要包括三大内容:语言表达重点搭配教学、小组讨论与展示以及临时话题表达。其中,语言表达重点搭配教学依托于教材“精讲精练”中“语言表达”板块内容,此处以讲解为主,安排于第二课时Part 3视频教学结束后;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来源于教材中的练习部分以及“调查采访”部分,小组讨论主要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讨论与内容书写,并在第四课时进行课堂展示;临时话题表达安排在第四课时,在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汇报结束后,由教师给定题目,并要求小组成员在课堂上针对话题进行临时讨论与展示。 语言表达重点搭配教学:本部分的设计采取由易到难的方式,从视频中找出带有“语言表达”部分词汇的句子,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语气进行跟读,之后讲解相关语言表达知识点,随后给出课本中的一个例句,教师示范朗读,给学生标出在句中什么地方需要念重音,先让学生跟着老师读,之后脱离老师全班整体朗读,之后抽学生起来进行个别模仿认读。将例句全部讲解与朗读结束后,教师总结该句式念重音的特征,并让学生起来用正确的语气读出其他的课本中的例句。 例如:“就是说”《中国微镜头》校园篇 先找到视频中对应的部分:“因为它很包容,就是说,我说我想做纪录片导演,或者做电视媒体方面的工作,我的同学都会说:嗯,你想做就去做吧。”让学生模仿视频中的语气跟读。 结合视频中的例句讲解“就是说”的功能:表示对前面分句的的详细解释、补充和强调。在例句中,“就是说”起的是对前面的分句,也就是“它(北大)很包容”这一句的补充,具体说明“包容”体现在什么地方。 给出其他例句:这次考试他准备了很长时间,就是说应该没有问题。 认读结束后总结重音特征:“就是说”是标志着解释、补充和强调的符号,因此其本身应当重读。 用正确的语气读其他例句:我们每年都有工作指标,就是说这一年必须完成这些指标。 她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就是说,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回到家里,别人都要听她的。 小组讨论:在班上按照每四人一大组,一大组中分为两个两人小组的形式对综合练习的第三题、第四题进行表达与练习。第三题为“用正确的语气语调朗读对话”,难度较低,两人小组成员能够流畅正确地读出来即可;第四题为口语表达,并未给出具体的句子,只给出了提示词,具体句子需要由学生自己组织,如《中国微镜头》教育篇“综合练习”的口语表达部分:“四人一组,说说一个人为了对别人好而受委屈或说谎话的故事。注意使用本课的重点词语和语言结构”,提示词为“约定、彻底、反应”等。此处要求学生先自己在练习本上将自己要进行表达的句子或段落写下来,然后再到四人大组中进行表达。这种练习除了是口语表达题以外,也可以是比较小的写作训练,并且提示词较多,基本涵盖了本节课中学习的词汇和知识点,要求学生在口语表达训练前将具体表达的内容写下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已学内容运用的熟悉程度、让学生进一步加强书写训练,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的正确率,避免错误的语言表达成为习惯,同时正确率较高的语言表达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敢于交际和表达。由于需要准备的内容较多,在第四课时进行课堂展示。第三课时将“扩展视听”部分课程讲解完成后,布置学生在课下进行“调查采访”部分的采访内容,并完成调查报告。在第四课时中,由教师在课后收齐学生的手写作业,进行内容上的纠错和评价。本节课完全用于学生的成果展示和口语表达。课堂中的表达部分分为小组作业成果展示和临时话题讨论与表达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学生在课后进行的写作内容和调查采访的口语表达检验,后一部分则是锻炼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话题的反应速度以及临时会话中的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出现卡壳不顺畅或表达错误的情况,应在其停止讲述后让同组同学尝试纠错,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尽量不要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通过已学过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达。具体课堂展示方面,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对“综合练习”的语言表达题和“调查采访”部分的小组成果进行报告,注意提前和学生说明该报告是限制时间的,具体每组的报告时间根据分组数量安排,让学生在限制时间内进行报告。注意两部分的汇报应当由小组内的不同成员进行,给更多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机会。其他小组的成员需要对别的小组同学进行报告的内容进行概要的记录,在本节课结束时需要将记录的内容上交。 临时话题表达: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课文主题,设计一个话题供学生进行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给予学生五分钟的准备时间,随后每小组派出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限时展示。注意:进行展示的小组成员不能是之前已经进行过展示表达的成员。在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展示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展示内容提出一到两个问题,一方面考察学生的临时反应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多参与进对话中。提醒学生尽量运用本节课所学词语。 如:《中国微镜头》职业篇临时话题的设计:你在毕业后想做什么工作?请想象并描述你想做的工作的具体情况。 提示词:工作地点、工资、因为、闯江湖、独立 教师提问:你的家人支持你做这项工作吗? 你打算在工作过程中找男朋友(女朋友)吗? 课后,学生需要在课下对课堂中教师提出的临时话题进行思考并写下来,之后将自己的内容进行口语表达,拍成录像发给教师。 3>由于本课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两方面的优点,让本课在线上与线下都能顺利开展,对教学需求的适应能力更强。由于本课将重点内容放在课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让课上讲解的词语减少,对重难点词语的讲解能够更加精细,同时对难度较低的其他词语也安排了课上的复习巩固练习,更加适应了学生对于精确讲解重难点词语的需求,减少了不必要的教师讲解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投入视频内容理解、重难点词汇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练习中去。在语言表达练习方面,本课将更多时间交给了学生在课下进行小组合作和小组内部的语言表达,将第四节课完全设计为口语表达课能够有效监督课下小组讨论的完成,进一步适应了本课设计理念中提出的“重视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同时也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课文不以文章的形式出现,而以视频的形式出现,可以让教师更简单地把握学生对课文的接受状况,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技术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减少课堂受到的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 此外,为了在线下课堂中能够进一步发挥线下教学的优势,本教学设计在词汇教学环节设置了动作引导环节,该环节主要用以识记与认读相关联的一组词。教师通过一组动作将相关联的词串联起来,刺激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在识记词语时能够将动作作为标记,进而更加顺利地记忆词汇。相关联的词可以是课本中同时出现的词,也可以是课本中出现的词同过去已学习过的词。这种教学方式客观来说可以帮助学生对词汇的印象更加深刻,并且更加敢于、愿意去表达,主观来说可以让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缩短,加强学生学习与汉语表达的意愿。
学期/教学周期教学评价
一、评价理念: 1、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发挥教育评价的教育功能,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创新性和反思性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能够引导教师的课改方向,因此评价要在教师的科研和课改实验之前;评价要给教师更多更广阔的空间,鼓励教师发挥创新的潜能。 3、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要具有课程设计、组织和管理能力;另外,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在课堂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 提倡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创造性。除了要对教师“评教”,更应关注“评学”,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5、 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的过程 课堂教学评价,要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处理好夯实基础与发展个性的关系,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评价必须体现这种开放性和动态生成过程。 6、 关注可行性和社会性 可行性是实施评价的前提,评价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可判断,力求简单,便于操作。 7、 重视语言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二、评价方式: 1、 过程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或者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确定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可以是课堂上的随堂测试,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或紧跟一节课后的评价活动,教师用一两句话总结上一节课的要点,并提出相关问题,描述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方法如通过“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的成绩和进步。 2、总结性评价。在整个教学周期结束后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做出全面评定以及传统背景下的真实性评价。
教学资源使用方案
本学期选择的教学资源主要为《中国微镜头》教材(共九册,分别对应九个话题)、教材配套相关视频、教学用PPT。 《中国微镜头》教材为本课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以教学视频为基础的词汇、辅助理解教学视频的练习题、语气功能教学、口语表达设计、调查采访设计等多方面内容。在词汇学习方面,本书在课后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词汇表,学生在进行词汇板块的自主学习时能够根据词汇表更简单地理解词义;在视频内容理解方面,本教材对视频内容有“内容提示”板块的引导、“综合注释”板块的难点释疑以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视频重点的练习题等;在语言表达设计方面,本教材设计了“说一说”、语言表达重点搭配教学等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语言表达的项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进行正确的表达,同时教材还设计了“调查采访”设计,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用中文与周围的人进行交际,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中文。 教材配套相关视频与教材相辅相成。由于将课文主体设计为了视频形式,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技术,能够在课堂上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视频内容的解读上;同时视频内容以纪录片、情景剧为主,基本都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拍摄的,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语言输入,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兴趣与需求。 教学用PPT作为辅助类教学资源,由于许多内容学生已在课下进行了自主学习,因此PPT在本课的使用中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词汇教学方面,PPT需要进行展示的有两方面内容:难度较低词汇的练习题,重难点词汇的具体讲解内容和相关练习题。在视频内容的理解方面,PPT不需要进行大量的视频语言展示,但是需要将视频中的重点内容用图片和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描述。在语言表达方面,PPT需要对语言表达重点搭配的例句进行展示,便于学生跟读和直观理解,同时在学生进行小组作业和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时,PPT应当将提示词展示出来,提升学生表达的信心。
教学目标
本课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如下: 1)认知领域 ①学生能够对中国教育和中西方教育差异有清晰的认知。 ②掌握震撼、方式、所谓等生词的含义和语言点“怎么着也得”的用法。 2)技能领域 ①听:能听懂324字/分钟的杨澜个人访谈。 ②说:能够准确复述课文大意; 能够运用“你觉得”征询别人的意见,用“我觉得”表达自己的意见; 能够描述自己国家的教育以及与中国教育的异同; ③读:能够以每分钟200字左右的语速朗读课文,语音语速自然流畅。 ④写:能够准确书写生词; 能够写出一份表达准确、条理清晰的调查报告。 3)情感领域 引导学生对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的了解,让学生发现中国教育方式的可取之处。 4)学习策略方面 通过课前导学案和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长处。
教学过程
1>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听说为主、先听后说,混合式教学。 教学内容选择上:课前做成生词导学PPT文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例句解释和练习题测试)并和导学案一起上传至建好的雨课堂班级群,让学生课前通过手机终端的雨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掌握词汇的词性、词义、在具体句子中的搭配和用法,通过练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有不懂的或者难度大的生词,学生也可以在手机雨课堂直接点不懂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前预习情况,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环节: ① 导入 ② 扫清生词 课前预习(雨课堂)+(上课讲解:震撼 ) ③ 视听训练 视听第一遍并理解大意,抓取信息 讲一个视听技巧 ④ 语言点讲解(语言点:怎么着也得) ⑤ 口语训练——角色扮演,把课文由叙述体改为对话体 (别人和杨澜) (杨澜和杨澜的老师)   ⑥ 文化背景——介绍中国教育 关键词:中国学生、中国老师、中国家长 讨论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教育和中国的异同 ⑦ 小结 ⑧ 作业(调查访谈、报告) 2>教学组织流程: ① 导入 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参加2021年汉教英雄会。 ② 生词 师:在上课之前已经把导学案和词汇学习材料通过雨课堂发给大家,让大家预习了,我们看到,同学们都完成了任务,并且练习题也都作对了,其中梦蝶同学说,老师我不明白,震撼指的是一种感觉吗?我们一起来看下。 (播放震撼课件)在本课当中,震撼是动词,意思是使人们的心理受到强烈冲击。冲击,就像海浪“”哗”地冲过岩石,它是一个动作。大家看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吗?这是开幕式的击缶表演,请大家看完告诉我你的感受。 (播放奥运击缶画面) 师:同学们看完什么感觉? 生:震撼/amazing/wonderful/cool…… 师:对,我们看到2008年奥运会人同时击缶,让我们的耳朵、眼睛和内心都受到强烈冲击,震撼了我也震撼了全世界。 (播放图片)同样我们看到美丽的景色,“哇,太美了!”我们都可以说“美得震撼人心”, (播放图片)其实在网络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达。“北京奥运会太美太震撼了!”这个“太”是副词,这里的“震撼”是表示心理活动,(副词可以修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同样大家还会见到“非常震撼、十分震撼、超级震撼”,我们可以说火山爆发的现场太震撼了!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也是一种感觉。所以震撼可以是动作,也可以是一种感觉。梦蝶,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老师。 师:好的,(播放图片)请同学们读一下本节课的生词。(读错纠正) ③ 听力 师:接下来我要一段录音,大家一定要边听边记,听力材料中这位女性名叫杨澜,大家注意听她做什么工作?在哪里念书?成绩怎么样?为什么是这样的成绩?最终,她表达了什么观点。请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认真做笔记,听力结束后我请同学来回答。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的,开始!(播放听力) 有的时候别人也会问我说,诶,你觉得这个中美两种教育方式,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套用我们记者的工作吧,可以这么来说,就是说中国的教育方式更多地让你知道答案,西方的或者说美国的教育方式更多地让你提问题。 我记得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有一个学期我有一门功课只得了一个B,这在我来说不可想象。因为我觉得我那么努力了,怎么着也得得个B+吧,不能得个B啊。但是后来去问那个老师,老师说你的作业都很好,你的成绩,就是你的作业的成绩我都很满意。但是因为你上课从来不问问题,所以我给你的B。我认为你上课不问问题,就说明你上课没有认真在思考。 这个在第一个学期的时候,就给我的震撼也很大。但是我觉得好像我整个受教育的过程在这之前,就是为了了解答案的,不是为了要提出问题的。那么当我同样做了记者以后,我发现我必须以提问为生,我的整个职业就是关于问问题的,我并不需要知道所谓的答案。但是我应该问出足够好的问题,让观众来了解这个答案。 师:XX同学。请你回答一下。 生:(回答) 师:感谢XX同学。刚才大家在回答姓名、职业、成绩的时候都非常流利,在回答最后一个“作者表达了什么观点”这个问题的时候,稍微有点困难,为什么呢?大家觉得这个句子太长了,不好记对不对?好,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听力技巧——抓关键词(重复的词。)(播放听力技巧课件) 现在大家注意听,这段视频中哪个词是重复的? (放视频) 有的时候别人也会问我说,诶,你觉得这个中美两种教育方式,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套用我们记者的工作吧,可以这么来说,就是说中国的教育方式更多地让你知道答案,西方的或者说美国的教育方式更多地让你提问题。 师:哪个词重复了? 生:教育方式。 师:对,教育方式出现了好几次,说明作者是在讨论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怎么了?教育方式第一次出现时候,后面说……? 生:——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师:对,接下来她说,中国的教育方式是……,美国的教育方式是…… 说明说话人在讨论教育方式的不同。这就告诉我们,在听的时候,即使有听不懂的单词也没有关系,继续往下听,通过重复的词语来判断说话人的意思。这个重复出现的词就是理解的关键。 ④ 语言点 师:当然听力不能只靠这些技巧,掌握语言点对我们理解整个听力材料来说也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本课的重要语言点。(播放“怎么着也得”课件)这个怎么读同学们? 生:“怎(zěn)么(me)着(zhāo)也(yě)得(děi)” 师:嗯,这里它读怎(zěn)么(me)着(zhāo),不读怎么zhe,其实,“怎么着”是北京方言,多用于口语。 大家来看本课视频里怎么说的。(播放视频) 我记得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有一个学期我有一门功课只得了一个B,这在我来说不可想象。因为我觉得我那么努力了,怎么着也得得个B+吧,不能得个B啊。 杨澜说我觉得我那么努力了,怎(zěn)么(me)着(zhāo)也得得个B+吧。她非常努力,成绩应该好还是不好? 生:好! 师:应该很好对吧!(播放美国大学成绩等级课件)她也说,不能得个B啊!说明她觉得B不好。那她认为自己应该得什么呢?比B好的是B+、A-、A,可以得A,可以得A-,最少最少也得得个B+,不能得个B啊,所以”怎么着也得得个B+”意思是? 生:最少也得得个B。 师:对,非常好!现在我们来练习一下。(播放生病照顾图片)家人生病了,我们应该去照顾一下。但是我们现在回不去……(播放打电话图片) 生:至少打个电话。 师:对,我们可以说…… 生:家人生病了,怎么着也得打个电话。 师:好的,再练一个。你最好的朋友要结婚了,你得去参加婚礼,但是去不了,……(播放塞了人民币的红包的图片) 生:怎么着也得发个红包。 师:非常好。 ⑤ 口语训练 师:学了这么久,我们听说课怎么着也得有口语练习啊。 现在请大家把刚才的听力材料改成对话,进行role playing(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希望大家学会用“你觉得”来问别人的意见、看法、想法,用“我觉得”来说自己的意见、看法和想法。先看第1段,这一段可以改成谁和谁的对话? 生:别人和杨澜。 师:对!XX同学,你是“别人”,你来提问。XX同学,你是杨澜,你来回答。 生:别人:你觉得中美两种教育方式,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杨澜:我觉得套用我们记者的工作吧,可以这么来说,就是说中国的教育方式更多地让你知道答案,西方的或者说美国的教育方式更多地让你提问题。 师:非常好!/(有问题纠正)。第2段有点长,我们先请XX同学来读一下,她读的时候,请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可以改成谁和谁的对话,等XX同学读完,我会继续请两个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XX同学和XX同学。 XX同学读:我记得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有一个学期我有一门功课只得了一个B,这在我来说不可想象。因为我觉得我那么努力了,怎么着也得得个B+吧,不能得个B啊。但是后来去问那个老师,老师说你的作业都很好,你的成绩,就是你的作业的成绩我都很满意。但是因为你上课从来不问问题,所以我给你的B。我认为你上课不问问题,就说明你上课没有认真在思考。 师:“我认为你上课不问问题”,这里的“我认为”是“我觉得”的意思。这段可以改成是谁和谁的对话? 生:老师和杨澜的。 师:嗯!XX,你来扮演杨澜,XX,你是杨澜的老师,请开始吧! 生:XX:老师,我觉得我很努力,怎么得个B啊。 XX:你的作业都很好,你的成绩,就是你的作业的成绩我都很满意。但是因为你上课从来不问问题,所以我给你的B。我认为/觉得你上课不问问题,就说明你上课没有认真在思考。 师:非常好!/(有问题纠正问题,注意表达的可交际性) 师:最后一段,杨澜说她整个教育的过程都是为了了解答案。杨澜是中国人,在去美国之前她的教育过程是什么样的? ⑥ 文化背景(播放中国教育的视频) 师:现在给大家看一个中国教育的视频,希望大家看的时候注意看中国老师是什么样的?中国家长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是什么样的? 师:好的,大家刚才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中国的学生怎么样?(视频中关键词:假期作业、背数学题、上课时间长、课后每天学4个小时,引导学生说出来类似的话) 生:听话、努力、爱学习…… 师:你觉得中国家长怎么样?(关键词“虎妈”,视频中说孩子才错了2道题就担心孩子成绩等) 生:重视成绩…… 师:你觉得中国老师怎么样?(视频中老师拖堂、权威、重视纪律,引导其认识到中国老师认真、负责任) 生:认真、负责任、严格。 师:好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活动,一人问“你觉得中国的学生、老师、家长怎么样?”另一个人答“我觉得……”。 (学生问答) 师:非常好!同学们,你的国家的老师、学生、家长是什么样的? 生:一样/不一样,在我们国家(要求说出国名)学生们都很贪玩,上课很吵闹,老师……,家长…… 师:好的,感谢分享,其实各个国家的教育方式没有好坏之分,每个教育方式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可以互相学习。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⑦ 小结(引导让学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重点讲了一个生词是? 生:震撼。 师:讲了一个语言点——? 生:怎么着…也得。 师:对,学了这么久,“怎么着也得学会一个词吧”。还讲了一个听力小技巧——? 生:通过重复的词语理解话题。 师:讲了中西方教育差异,中国是? 生:让你知道答案。 师:西方是? 生:让你提问题。 师:还讲了中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同时大家也对自己国家教育做了介绍和讨论。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⑧ 作业 下课之后希望大家完成一个家庭作业,采访2-3个同学,了解她们国家的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就是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以及她们对本国教育的看法。写成采访报告并发表,录成小视频,上传到雨课堂。 好的,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再见! 3> 本课时选取了《中国微镜头》教育篇扩展视听部分《中西方教育》,教材没有课文文本,主要以视频呈现,视频为杨澜的个人访谈。由于视频取自真实语境,生词较多。如果将所有内容都放在课上进行讲解与处理,课时紧张不够用。此外,如果是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课上听课下扔,课下学习不可控。为了避免出现这个问题,本教案设计了基于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课上必须讲授的生词移到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后引导学生利用雨课堂课件进行复习,无论预习复习都由雨课堂收集学生学习数据,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形成过程性评价。相较于传统的课上讲授满堂灌的教学,该教学模式可以倒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敦促了学生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同时,节约了课堂时间,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雨课堂是一种集课前推送、课上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大数据分析等功能的智慧教学工具,安装后自动嵌入PPT。借助雨课堂,学堂在线平台上的慕课和网络上的视频(目前支持优酷、腾讯、哔哩哔哩或者YouTube视频)可以直接作为课件插入幻灯片当中。 课前教师打开幻灯片的雨课堂,利用微信扫一扫登录后建立班级群,将制作的课前导学案和生词导学PPT(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例句解释和练习题测试),通过雨课堂传至班级群,供学生预习和练习,雨课堂后台实时采集学生的各项学习数据,比如学生评论、哪页不懂、预习时长、看了几页、测试结果都有详细记录,教师根据反馈数据调整教学的重难点。 授课时,教师打开雨课堂,登录后自动生成二维码,让学生扫描进入雨课堂,完成出勤考核,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投稿、评论、弹幕、答题等与教师互动,此外雨课堂还有随机点名、上传作业、自动批改等功能,这些最终都生成过程性评价。 授课结束,课件保存在在学生手机微信端雨课堂里,学生随时可以打开复习,也可以打印课件。
教学评价
1)评价理念:构建多主体参与、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自评加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分为组内互评、教师评价及学生自评。 3)评价流程如下:分为课前评价、课中评价和课后评价。 课前教师发布本课时的导学案和单词预习材料,请学生预习并完成练习,提交后生成课前评价; 课上,教师讲解、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课程结束雨课堂自动生成课堂报告,其中包括学生上课互动评价、课上答题评价,同时线下请学生对照“导学案中的本课目标清单”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课后,教师批改学生上传到雨课堂的图片、视频或音频作业,完成课后评价。
版权所有@ 2021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 | 中文联盟 京ICP 备 08002516-8

报名参加

资料下载

活动报名将于11月10日开放,敬请期待